第3-4章
第3章 隔壁的法兰奇人
“加尔各答黑洞”事件爆发的同一年(1756),艾哈迈德·沙阿的军队正在德里大肆劫掠。那一刻,阿富汗的国势似乎还要强过大英帝国。后者不过推翻了一位总督,艾哈迈德却直接废黜了莫卧儿帝国的皇帝,扶植了一位听话的傀儡。正当英国人在印度东部展示赤裸裸的权力时,艾哈迈德·沙阿直接占据了印度西部的大片领土。简单的事实表明,英、阿两股势力即将展开对决。 引自 第 3 章 隔壁的法兰奇人 / 26 “加尔各答黑洞”事件过后的数年间,英国人在孟加拉的统治日渐稳固。同时,英国也在大力向西拓展势力。当时,莫卧儿帝国已经分崩离析,肢解成了一个个独立的邦国。英国人步步为营,一一控制了这些邦国,分而治之。如有需要,英国殖民者会对其实行直接统治;有时候,他们会扶植地方势力代行统治,自己则身居幕后进行操控。 对于东印度公司的代管活动,英国政府渐生不满。东印度公司在孟加拉的横征暴敛,几乎危及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可是,印度又是如此重要而不容失去。英国政府决心对印度实施直接统治。1773年,英属北美殖民地开始分崩离析的时候,英国政府派了一名总督来到印度履职。东印度公司作为一个强大的力量仍在次大陆运转,不过,英国对印度的统治正式拉开了帷幕。尽管殖民政府的总督经由议会提名任命,其作出的决定也须经议会批准,但他在印度有相当大的自主权,拥有一整套内阁班子辅助左右,帮他制订外交政策。 1772年,艾哈迈德·沙阿因罹患颌骨癌而离世。… 但是,随着艾哈迈德的离世,第二强国也行将崩溃。此前数年,艾哈迈德一直卧病在床,无法理政。他一撒手人寰,阿富汗便由盛转衰。这时的英国殖民者正在步步紧逼。不过,阿富汗的衰落与当时的英国人毫无干系,内部因素才是帝国衰微的根源。这是一个王朝帝国,这是一种本质上就不稳定的政治形式,毕竟王朝的兴衰起落完全系于统治者的个人才能。艾哈迈德·沙阿即便再伟大,也无奈儿子能力平庸。他的孙辈就更加不堪了,为了夺取王位,互相残杀,打成一片。短短30年里,王位便六易其主。持续的内乱,演变成了普什图两大家族之间的血腥内战。 引自 第 3 章 隔壁的法兰奇人 / 26 阿富汗版的“玫瑰战争”之中,同样走出了一位杰出君主,阿富汗人至今仍敬称他为多斯特·穆罕默德大王(Dost Mohammed the Great)。内战期间,艾哈迈德的孙子要么失明,要么死去,要么流亡国外。当然,这些孽债大多是他们互相残害所致。1826年,多斯特·穆罕默德自立为埃米尔(amir)[插图],开启了巴拉克宰王朝。他虽非艾哈迈德·沙阿的直系后裔,却也和国父一族血脉相连。毕竟,多斯特·穆罕默德同样来自杜兰尼部,也是一颗“珍珠”。 引自 第 3 章 隔壁的法兰奇人 / 26 第4章 熊与狮之间
19世纪英国和沙俄在阿富汗的对立
沙俄向阿富汗扩张的目标:
长期以来,沙俄一直在向东扩张,越过乌拉尔山,向中亚挺进。不过,沙俄的殖民势力并没有扩张到远方。这个缘于它与英国的另一个关键区别:沙俄几乎是个内陆国家。其北面的海岸线虽然漫长,却因濒临北冰洋,绝大多数时候海面完全冰封无法航行。沙俄在黑海有港口,但是黑海本身就被陆地包围,唯有达达尼尔海峡的小小豁口可供远洋通行。在海权时代,一个强国有志于争霸全球,自然需要通达四洋的良港。 沙俄摆脱困境的唯一出路是向东扩张,而后南下夺取阿富汗。那样一来,俄国人就可以在阿拉伯海上设立港口。由此出发,他们面前便只剩下浩瀚无边的海洋了。这个目标当然值得奋斗。现在,沙俄的光明前途上,只剩下阿富汗这块阻路的石头了。 引自 第 4 章 熊与狮之间 / 32 布尔内斯的旅程
1831年,东印度公司决定对印度河上游流域进行考察。这项任务落在了雄心勃勃的亚历山大·布尔内斯(Alexander Burnes)身上。 … 布尔内斯的第一站是卢迪亚纳(Ludhiana)。在这里,他见到了阿富汗的两位前国王——舒贾·沙阿(Shah Shuja)和泽曼·沙阿(Shah Zeman)。[插图]两人同是艾哈迈德·沙阿的孙子,更是兄弟关系。两人都做过一段时间的短命君王。泽曼·沙阿下台之时,还被继任者刺瞎了双眼,以确保他不再有复辟之力。此人正是舒贾,他让自己的兄长失去了视力。前尘往事如过眼云烟,两人现在生活在一起,带着悲凉互相陪伴。 … 继续旅程的布尔内斯等人转道西北,来到白沙瓦。此地的大部分居民都是普什图人。城市虽在兰吉特·辛格(锡克教军阀)的统治下,总督却由多斯特·穆罕默德的兄弟苏尔坦·穆罕默德(Sultan Mohammed)担任。这位普什图领主亲临城门迎接布尔内斯一行,布尔内斯记得,主人的衬衫裁剪得体,还衬着孔雀的翎毛。 引自 第 4 章 熊与狮之间 / 32 注:多斯特大王对失去白沙瓦耿耿于怀,决心夺回白沙瓦。
1831年,布尔内斯来到喀布尔,与多斯特相谈甚欢,并成为城中的风云人物。
多斯特一心夺回白沙瓦,开始寻觅可以借助的力量。
思来想去,多斯特·穆罕默德较为倾向英国人。尽管英、俄两国兵力雄厚,也都存在反噬的可能,不过,国王觉得英国人似乎没有那么热衷于扩张。而且,那个叫亚历山大·布尔内斯的苏格兰年轻人,曾在1831年给多斯特·穆罕默德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此外,英属印度总督奥克兰勋爵(Lord Aukland)曾向多斯特大王发来亲笔信,相当直接地向他保证:“我的朋友……干涉主权国家的内部事务,绝非女王政府所愿所为。”[插图]虽然这封信是对阿富汗请兵求援、合力攻打兰吉特·辛格的拒绝,不过,多斯特·穆罕默德认为,既然英国政府无意干涉他国内政,那对阿富汗来说,英国会是个可靠的盟友。 引自 第 4 章 熊与狮之间 / 32 1837年,布尔内斯率团访问喀布尔,其间多斯特还会见了名存疑的"俄国特使",大概想借此撩拨英国人,但不止一次会见俄国人激怒了多疑的英国人。
多斯特·穆罕默德确在耍弄两面手段。眼见英方迟迟没有回信,他便再次召见了维特克维奇。好吧,英国人终于抓住了阿富汗国王的把柄。奥克兰决定实施所谓的“前进政策”。他不会坐以待毙,他要直接介入阿富汗的局势,制造一些事端。很快,奥克兰勋爵签署了《西姆拉宣言》(the Simla Manifesto),公开宣布:每一条事关政策和正义,引导总督支持舒贾及其复辟事业的意见……通过这些可对阿富汗的自由、商贸安全、人民的团结和幸福进行合理的展望。此后的170多年,《西姆拉宣言》中的内容还会反复被提及:英国人来阿富汗并非为了征服,而是“为了确保阿富汗独立与领土完整”。使命一旦完成,英军就会撤离。 引自 第 4 章 熊与狮之间 / 32
44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