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治理中的形式主义严重——办事留痕
以党建为例子,A村有31名党员,每月都要召开支部主题日会议,村党支部副书记每月为整理主题日会议资料“留痕”就要用一周时间。村支书说,最近一年多时间的党建资料比过去20多年的加起来还要多得多。村支书还说,现在党建工作形式要占到90%以上,实质内容不到10%。每个季度上级都要来检查党建资料工作,每次检查也都只是形式要件检查,而不会也不大可能检查实质内容。 不仅党建工作要办事留痕,而且几乎所有农村工作都要办事留痕。维稳、网格管理、农业生产、纠纷调解,都要求有规范的留痕资料存档。村支部副书记的重要工作就是整理资料、留痕存档。 引自 农村基层治理的辩证法 X县C村村支书说,现在农村工作千头万绪,所有工作都要归到村里来管,并且所有工作都要办事留痕,要做详细记录,这样有助于出现问题时倒查追责。没有留痕的工作要么是白做了,要么出事了就会被追究责任。有时做事情很简单,比如调解纠纷可以很简单,“留痕”却很花工夫。因此,全村4个干部就有两个干部专门做材料。“上面千条线”,不仅“条条多”,而且“框框多”, 每个“条条”所下达的任务都有“框框”,即规范化要求,稍有不慎就可能犯错误,上级就可能追究追查,真是“条条蛇都咬人”。X县村支书说:“现在农村工作既要搞工作又要有自我保护意识。不然就不知道犯了哪一条,被处分了还不知道为什么。现在怕干事,不想干,主要是怕追责。干得越多怕得越多,干事就容易出偏差,所以不如不手。干事要按程序,有没有效果无所谓,反正不追究责任就算了。” 引自 农村基层治理的辩证法 正因如此,当前村级治理的方向不应当是片面的自上而下的规范化、正规化,而是要充分调动村干部的主动性,建立村级治理的主体性。村庄是国家与农民关系中最基层的环节,在当前阶段,国家还无力直接面对每一个农户。充分发挥行政村的自治功能,将行政村建设成为国家自上而下的要求与农民自下而上的诉求相对接的平台,是极为关键的。 引自 农村基层治理的辩证法
82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