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1984:来到北京
十三钗
读过 跨越边界的社区(修订版)
本来温州人去上海一带的多,但是这边管得严。在西北革命虽然闹得凶,但没人认真管事。 我们家祖祖辈辈都讲和气生财,我年轻时,这个运动那个运动中对别人都没怎么样 “师徒”是中国农村中由来已久的关系。各种手艺、行当因此得以传承。 开始是千山万水,到处乱跑,推销产品,组织原材料,甚至倒买倒卖。后来跟外地的企业、用户搞熟了,关系紧密了,跑的方向明确了。这叫‘跑业务’。再后来市场开放,重点转到一般的市场开拓上来,在自己有把握的地方坐镇开拓市场,可以把它叫作‘做销售’了 ◆ 哥伦布的故事 勤劳、内向、精明,这样风格的人在“浙江村”并不是多数,却是“浙江村人”所最认同的。 那时候到国营衣服店里,最少一个月才能给你做出来,我们最多两个晚上。 ◆ 松紧两条链 这条链的主要功能是信息传播和加强心理上的安全感,实质的关系很松。 ◆ 一起干 买衣服来拆开当样板,就是我发明的! 技术不够,关系来凑。人们通过系内的合作解决了生手进入服装业的种种困难 ◆ 摆地摊—游击战 政府搞生意上的事就是不行。 不管是农村分田到户的政策,还是城市里的集贸市场政策,都不是“浙江村人”迈出他们第一步的原因。他们总是走在政策变化的前头。 温州的改革是走在全国、走在中央前面的。温州在历史上有流动的传统,但过去主要是去上海跑单帮、跑码头;而姚信安、刘泽波所跑的这些地方完全是靠他们闯出来的新路。他们是在利用传统关系作为“底子”,但并不是在因循某一个传统。与其说是“恢复”,毋宁说是“创造” 在正式的体制改革开始之前,我们看到在基层社会已经积蓄了很大的改革势能。正式体制上的调整又激发出新的变革要求。
十三钗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第一章 引论:从日常行为的角度
别人的理念成为尺子,而自己成为被量裁的对象。在丧失自我的时候也丧失了真正发展的可能。 ◆...
-
第三章 周家一日
居委会和村委会即使在一个院子里办公,也几乎从来不来往。城乡结合部的土地占有和利用模式往...
-
第四章 1984:来到北京
-
第五章 1986—1988:站稳脚跟
没有给工商局的,那时瞒工商局都瞒不过来呢。 联手:出租和引厂进店之争 包柜台是按“出租”...
-
第六章 1988—1992:扩张
打通:“全国性流动经营网络”的形成 第一种合作关系是外地市场的经营者和北京的加工者长期联...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