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意识:“五四”运动的前提以及戊戌变革为何失败
黄子平:对,作为现代民族文学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是以“五四”文学革命为第一个辉煌高潮的。而“五四”文学革命与中国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多次文学变革运动最大的不同,就是“五四”所要实现的文学变革,不是在中国传统文学封闭体系内部实现的,而恰恰是以冲破这种封闭体系,击碎“华夏中心主义”的迷梦为其前提的。这样,它就必然要主要借助于与中国传统文化异质的西方文化的冲击,说得更明确一点,就是以西方文化为武器冲击中国传统文化。
陈平原:我最近正在研究从戊戌政变到“五四”时期的中国文学,我也在思考这个问题:为什么在戊戌政变前后,梁启超他们也接受了西方文化的影响,发动了文学改良运动,但却以失败告终,并没有、也不可能催生出现代中国民族文学,而“五四”文学革命却完成了这一历史任务?我想,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梁启超们没有摆脱“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改良模式。所谓“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就是主张在中国传统文化封闭体系内部进行局部的调整,而反对根本的变革。
钱理群:你所说的这个问题非常重要,也许正是许多争论不休、纠缠不清的问题的关键所在。我觉得,“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不仅为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的洋务派与改良派所坚持(当然,洋务派与改良派是有很大不同的,我们这里不作具体讨论),而且恐怕会成为贯串整个二十世纪的不容忽视的一种思潮。事实上,从“五四”以来就不断有人或直言不讳、或隐晦曲折地宣扬这种思想,也有在“五四”时期曾经激烈地反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后来又成为其积极吹鼓手的。我最近写了一篇论周作人与传统文化的关系的文章,其中就谈到周作人在敌伪时期提出了以“儒家人文主义”为“大东亚文化”中心思想的口号;在他看来,在“以孔孟为代表,禹稷为模范”的“原始的儒家思想”里,就包含了西方现代人道主义思想与民主思想,只是后来(汉以后,特别是宋以后)加进了法家成分,接受了佛、道影响,变成了酷儒与玄儒;因此,中国的思想、文化的改革只需要在传统文化封闭体系内部实行调整:恢复原始的儒家“人文主义”传统。
陈平原:按照周作人他们的逻辑,“五四”文学革命的先驱者(周作人自己也在内)运用西方现代思想武器对以孔孟儒学为中心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至少也是一种历史的“误会”与“偏颇”。
黄子平:这还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唱的是“外国有的,中国古已有之”的“老调”。看样子,“老调”还是“唱不完”!
豆友924336474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诗歌可以让人感受到平常注意不到的事物的意义。
诗歌语言是一般文学语言的“高阶语言”,它从一般文学语言中升华又反过来影响一般文学语言,...
-
民族意识
钱理群:对,应该用“动态”的观点来考察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这是它的一个显著特点。 陈平原:...
-
民族意识:“五四”运动的前提以及戊戌变革为何失败
-
文学史研究是分析文学现象再得出规律的研究
钱理群:恐怕是思想方法上的问题,先把文学现象、文学作品孤立起来看,然后用一两个通用的标...
-
广义的现代主义文学是怎么来的
李欧梵: 我是不是可以插两句?因为我现在开始了解到了一点。我想这个“二十世纪文学”的概念,...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