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主义的兴起
古代哲学,如伊壁鸠鲁主义和斯多噶主义的智者在使用当下时,都发展出一种当下理论,根据该理论,我所能把握的只有当下。贺拉斯写道:“你要相信,每个新的一天对你都将是最后一天。这样你就会满怀感激地接纳每个意想不到的时刻。”马可·奥勒留(Marc-Aurèle)说:“如果你将过去你的所有言行,将未来困扰你的一切,将所有不在你自由掌控范围内的一切都同自己分离,即同你自己的思想分离……如果你(同自己的)未来和过去分离,如果你只专注于正在经历的生活,就是说,只专注于当下,你就能平静、安宁、心怀善意地度过余生,直到死去。”歌德也曾受这种当下主义的启发:他笔下的浮士德在碰到海伦后,于头晕目眩之中说了这番话:“精神既不向前看也不向后看。唯有当下是我们的幸福所在。” 不过,随着启示宗教的出现,当下既被贬低(因为世上发生的事情都毫无真正的重要性),也被延展(某种意义上只有当下)和增值为弥赛亚,因为它期待着末世的降(eschaton):弥赛亚每时每刻都可能到来。因此,罗森茨威格区分了两种今天:“一种仅仅是作为通往明天的跳板的今天”,“另一种是通往永恒的跳板的今天”。(105) 引自 当下主义的兴起
60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