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左—中—右”
一、“左一中一右” 新闻从业者和政治学家好用“左——中——右”三分来区分政治意识形态。极左派像斯大林式的共产主义(见图10一5),极右派如希特勒式的纳粹帝国(见图10-11)。 我们可以专注于一些体制及其价值的关键,再分析角色与他们的关系,即可分辨电影的意识形态。无论左或右,都没有哪一方特别好或特别坏。每一面都有有力的支持者,当然,极权主义的极端很少有有理性的人热心赞同。 民主vs.阶级 左翼分子喜欢强调人的相似性,如大家都吃等量的食物,呼吸等量的空气。同样的,左翼分子也相信社会资源应当等量共享。如在《人间的条件》(The Human Condition,见图10-6)和《皮修特》(Pixote,见图10-13)中,权威人士只是拥有技术的管理阶层,而不是在本质上优越于他们负责任的对象。重要的机制应该公共化。在某些社会中,所有基本工业如银行、能源、健康、教育等都应为所有公民共享,重要的是集体性、共有性。 右翼分子则强调人与人之不同,聪明、优秀者就可比生产力较小的劳动者享有更多的权力和经济所得,如在《亨利五世》(见图10-12a)中。权威必须被尊重,社会体制应被强力领袖指导,而非普通老百姓。大部分的机制应该私有,以利润为生产的诱因,重点是个人和精英管理阶级。 环境Vs.遗传 左翼相信人类行为是学习而来,只要有适当环境诱因,其行为能够改变。反社会行为多半来自贫穷、偏见、欠缺教育以及低下的社会状况,而不是来自天生或欠缺个性,如《吉米.布菜克史密斯之歌》(The Chant of Jimmie Blacksmith,见图10-18)。 右翼人士则相信性格天生来自遗传,所以强调出身的优势,如《晚春》(见图8-15a)和《秋日和》(见图10-15a)。亚洲有些社会也特别强调祭拜祖先。 相对VS.绝对 左翼人土相信人的判断应有弹性,能适应每个个案的特殊性。小孩应在自由宽容的环境中成长,鼓励他表达自我,如《狗脸的岁月》(见图8-9a)。道德价值只不过是社会传统,并非永恒不变,是非问题得放在社会架构中检验,然后再做公平判断。 右翼分子则对人类行为有绝对看法。小孩应受训练教养,尊重长者,是非对错应泾渭分明,根据严格的戒律加以衡量,如《木偶奇遇记》(见图8-33)。破坏道德者应受罚,以维持法治并为他人之戒。 世俗VS.宗教 左派人士相信宗教信仰有如性事,是非常私密而非政府可干涉的。有些左翼分子本身无宗教信仰,属于无神论者。有些根本是牧师,比如某些美国人权运动的领导者。大部分左派人士是人道主义者。持宗教怀疑论者经常会引用科学说法来与传统宗教信仰辩论,有些更公开批评组织化的宗教系统,认为它们只是保护经济利益的另一个社会机构,例如《天遣》(见图6一23)。有宗教信仰的左翼分子比较倾向于“进步”的派系,认为它们组织民主,胜过权威和阶级分明的宗教。 右派分子则赋予宗教特权位置,如《处女泉》(The Virgin Spring,见图10-10)。有些极权社会规定所有人民只准许信仰同一种宗教,不信者会被视为二等公民,甚至不被容忍。教士拥有无上权威,也被尊为道德仲裁者,尊重教士被视为美德和至高精神指标。 未来Vs.过去 一般而言,左派人士视过去为污秽的,因为过去充满无知、阶级冲突和对弱者的剥削。未来呢,则充满希望和无止境的进步空间,比如《厚望》(见图10-7)。左派这种典型的乐观主义,是基于建立正义平等社会的进步和进化现象。 右翼人士对过去的古仪式——尤其是传统——却十分虔敬。几乎所有小津安二郎的电影都将这个特质典型化。右派人士喜欢把现在当成黄金时代的失落和毁坏,例如福特的《双虎屠龙》(The Man Who Shot Liberty Valance)。他们对未来充满怀疑,因为它只会有更多政变——而改变即摧毁过去光辉之事。结果,右派人士对人类现状总是悲观,认为现代生活标准松散、道德瓦解。许多伯格曼的作品就反映这种悲观。 合作VS.竞争 左派的人相信社会的进步最好来自所有人民朝同一目标达成合作,如《十月》(见图10-5),政府的角色是保证人生的基本需要——工作、健康、教育等等。如果全民都在为公益奉献,目标便能有效达成。 右派分子则强调开放市场原则和竞争之必要,以让个人尽情发挥。如《最后安全》(见图4-28),是奉行美国20世纪20年代“追求哲学”的古典电影。社会进步是因为人有野心和欲望要赢,要控制,如《欲海情魔》(Mildred Pierce,见图11-13a)和《永无止境》(见图3-31a)。政府的角色即是保护私有财产,用强大军事力量来提供安全,以及保障在经济领域最大的自由。 局外人VS.圈内人 左派的人认同贫苦和被剥夺许多权利的人,他们把叛逆者和局外人浪漫化,如《邦妮和克莱德》(见图1-12)和《侠盗王子罗宾汉》(Robin Hood:Prince of Thieves)。左派人士尊重种族多元的价值,对女性及少数族群的需要也较敏感。左倾的电影主角多是普通人,尤其是工人阶级的角色如工人、农夫,如《偷自行车的人》(见图6-33)和《罗马,不设防的城市》(见图11-2b)。 右翼分子则和体制认同——即认同有权力及主事的人。他们强调决定历史的领导权,如《蓝波》(Rambo)系列和《亨利五世》(见图10-12a)。右翼电影主角通常都是威权、父权人土以及军事领袖、企业家,如《搜索者》(见图10-3a)、《巴顿将军》和《豪情四海》(Bugsy)。 国际Vs.本国 左翼分子较以全球为观点,强调人类需要宇宙共通性,不会因国家、种族、文化不同而有所差别,如《心灵与智慧》(见图1-3)。他们也喜欢用“个人的家庭”这个名词,而不是较狭隘意义的“核心家庭”。 右翼分子倾向爱国主义,对外国人持有优越感。“家庭、国家、神”是许多右派国家最重要的口号。这也是美国大导演福特的信念,他的西部史诗都很有国族思想,如《原野神驹》(Wagon Master)、《侠骨柔情》和《要塞风云》(Fort Apache)。 左派相信批判会使国家更强盛,更具弹性;但右派认为批判会削弱国家,使国家易受外来侵略。 性开放Vs.一夫一妻婚姻 左派相信性关系是私事,认为同性恋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并拒绝限制性行为的企图,如《七美人》(Seven Beauties,见图10-21a)。至于在生育观念上,左翼人士也强调私密、个人选择和不干涉原则,避孕、堕胎都是基本人权。 右派相信家庭是神圣的组织,威胁家庭的就是敌人,如约翰·福特的《愤怒的葡萄》(见图10-14)。婚前性行为、同性恋和婚外情都被批判。同样的,右翼人士也反对堕胎,认为那是杀婴行为。有些社会中,性完全为生育服务,堕胎是禁止的。异性恋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是惟一可接受的性表现形式,20世纪60年代之前的美国主流电影都持此一立场。 即使意识形态明显的电影,也不会涉及以上所有的价值体系,但是每一部电影至少都涉及一些。
彤儿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9.6 文学改编
六、文学改编 许多电影是由文学或舞台剧改编而来。有时,改编剧本比原创剧本还辛苦。而且,原...
-
第十章 意识形态
第十章: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通常被定义为反映社会需要和个别的个人、团体、阶级或文化向往的一...
-
10.1“左—中—右”
-
10.2文化、宗教及种族
二、文化、宗教及种族 社会文化包含了一个小区或一群人所有传统、机制、艺术、神话和信仰的特...
-
10.3女性主义
三、女性主义 20世纪60年代末是一个政治纷扰的年代,不仅在美国,在大部分西欧国家均如此。女...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