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须刻意
4.5君子无终食间违仁:仁是一种舒服、惬意的状态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终食,是吃一顿饭的意思。终食之间,吃一顿饭的过程中。
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们都想要的,但是如果不以正当的、符合道的手法去获得,我是不接受的。人们都不喜欢贫贱,如果不以其道让我摆脱贫困,我也不需要。如果一个人内心没有仁德,要那么大的名声有什么用?在吃一顿饭的过程中,君子都不会违反仁;匆忙、急迫的时候也是这样;颠沛流离的时候也是这样。”
比如吃饭时,别人为自己上了菜,我们要向对方道一声谢谢,这需要使劲吗?需要不断地提醒自己吗?
如果我们养成了道谢的习惯,根本不需要刻意提醒自己,吃一顿饭也能够自然地处在仁的状态中,我们在餐桌旁,不会挑挑拣拣,也不会频繁地转餐桌转盘……一切举动都是自然而流畅的,根本不需要用力地约束自己。
樊登认为吃饭的过程可见人品。许多人在平常工作、说话、交际都还算得体,但一到饭店吃饭,就颐指气使,冲着服务员发脾气。为什么呢?可能他觉得终于到了自己可以随意发泄情绪的时候,觉得没必要尊重为自己服务的人,没必要善待和自己利益无关的人。这就是“终食之间违仁”,吃一顿饭就把自己的品德出卖了。
看一个人的修为、修养,绝不能只看他如何对待自己,还要观察他怎么对待普通人、陌生人,以及最亲近的家人,这是我们从“无终食之间违仁”这句话中得出的启示。
仁的状态有时候接近于禅,是活在当下的,是活泼的、生动的、不使劲的。
仁是一种舒服、合适、惬意的状态。处于这个状态时,不用使太大的劲去约束自己的行为,不需要在吃饭的时候,或者造次、颠沛的时候,刻意将自己变成另外一个人,你自始至终都是同一个人,自然能活得很坦荡、很畅快。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