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像个女孩一样长大
>> 1908年1月9日,凌晨4点30分,在社会陈规令人窒息的巴黎第六区,面朝拉斯帕伊大道的一个二楼房间里,西蒙娜·露西·欧内斯廷·玛丽·贝特朗·德·波伏瓦[插图]出生了 >> 小波伏瓦长到4岁的时候,跟着她母亲一起外出拜访,就已经能熟练地从自己的天鹅绒小包里拿出精美的名片来。 >> 她出生时,波伏瓦家族已经开始没落,但波伏瓦几乎一辈子都住在时髦的巴黎第六区。 >> 贝特朗·德·波伏瓦家族是来自勃艮第的贵族后代。 >> 1786年,他们的一位先人被授予贵族头衔,不料在1790年法国大革命之后被砍头 >> 受人敬仰的先人被砍头之后,整个波伏瓦家族都对自己的贵族身份保持低调。 >> 尽管如此,波伏瓦家族还是顺利继承了他们在法国利穆赞的一座庄园。 >> 波伏瓦的父亲乔治·德·波伏瓦并不是长子,因此没能继承这座庄园。 >> 乔治天资聪颖,外表迷人,梦想成为一名演员,但他的志趣并不符合他父母的期望。 >> 他父亲劝他从事一份更体面的职业,最终体面占了上风:乔治研习了法律,随后入职巴黎一家著名的律所工作 >> ,乔治却很想结婚成家,因此,他最终辞掉了律所秘书的工作,出来自己单干 >> 弗朗索瓦丝·布拉瑟尔,一个家在巴黎北部、拥有丰厚嫁妆的年轻女子 >> 布拉瑟尔家族不像贝特朗·德·波伏瓦家族那样,名字中间有代表贵族身份的“德”字,但相比之下,他们家族要富有得多 >> 弗朗索瓦丝的父亲古斯塔夫·布拉瑟尔在凡尔登是个成功的银行家 >> 弗朗索瓦丝是他的第一个女儿,同时也是最不受喜爱的孩子,因为她的出生让父母获得男性继承人的愿望落空了 >> 布拉瑟尔家族重男轻女,不止一次地因为女孩的诞生而感到失望:弗朗索瓦丝为人女时遇到过,而为人母时再次遭遇,终其一生都承受着她父母冷漠态度的折磨。 >> 尽管他们的婚姻是包办婚姻,但两人也是因为爱情而结合在一起的。 >> 1906年12月26日,两人举行婚礼。 >> 在波伏瓦的早期回忆里,无论是在情感上还是在身体上,她父母的关系都是充满激情的。 >> 不过,当时21岁的弗朗索瓦丝和31岁的乔治仍在为共同的生活以及不同的期待磨合着。他们住在巴黎塞纳河左岸的蒙帕纳斯大街103号,这足以体现出乔治的贵族地位,但房屋的室内陈设则不然。 >> 乔治想要再现祖宅往日的辉煌壮丽;但弗朗索瓦丝少不更事,又来自乡下,周身的一切都让她感到不知所措。 >> 夫妻俩各自肩负着责任:乔治为自己的妻子提供与其阶级相称的文化生活,弗朗索瓦丝则要保证她的学识不超出自己的性别所允许的范围。 >> 1910年6月9日,乔治和弗朗索瓦丝的第二个女儿出生了。她的名字叫海丽特-埃莱娜·玛丽,但在家族里大家都只叫她埃莱娜,或者“Poupette”(意思是小洋娃娃) >> 尽管埃莱娜只比波伏瓦小两岁半,但波伏瓦当时已经把妹妹看成是一个需要自己教导的学生了 >> 波伏瓦用她常用的低调陈述的口吻谈到这段时期:“也许小埃莱娜的摇篮旁总是有叹气声并不是没有意义的。” >> 波伏瓦描述自己的童年有一种“不可动摇的安全感”,这种安全感直到她意识到自己不再是个孩子,才不复存在 >> 波伏瓦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读书了,家里人也很用心地去培养她的阅读兴趣。父亲乔治专门整理了一部诗集送给波伏瓦,并教她如何声情并茂地背诵这些诗,母亲弗朗索瓦丝也经常带波伏瓦去图书馆。 >> 波伏瓦出生那年,法国的国立学校终于开始允许女孩参加大学的入学考试了。但那个时代的女孩一般不会上国立学校。 >> 波伏瓦和妹妹埃莱娜的感情很好,在波伏瓦去上学的日子里,埃莱娜会想念她。一方面是因为埃莱娜和波伏瓦相处得很好,另一方面是因为她们的母亲不允许她们拥有很多的小伙伴,所以她们没有什么机会和家庭以外的人玩。 >> ,因为波伏瓦在班级里得了第一名的时候,母亲会大大地表扬她,而当埃莱娜得第一的时候,母亲却说这是因为有姐姐波伏瓦的帮助。埃莱娜那时候就认识到自己作为二女儿,不是一个受欢迎的孩子。 >> 但是埃莱娜很喜欢姐姐,她在回忆录里写道:“波伏瓦并没有站在父母那边来欺负我,她总是对我很好,帮助我,所以我们俩关系很好。” >> 在7岁那年,波伏瓦写出了她人生里的第一个故事——《玛格丽特的不幸》(Les Malhears de Marguerite) >> 在9岁那年,波伏瓦遇到了第二个小家族以外的让她心生佩服的人。这个人的生与死对波伏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她就是伊丽莎白·拉库万,波伏瓦亲昵地称呼她为扎扎 >> 和埃莱娜在一起,波伏瓦学会了“我们”意味着什么,而和扎扎在一起,波伏瓦第一次品尝到了思念的滋味 >> “我对自己的感知是从内向外的,但我知道的关于她的都只是从外界看到的。” >> 拉库万夫人有足够的底气在聚会上毫无顾忌地放肆大笑,但波伏瓦的母亲没有这样的资本。 >> 如果可以用两句话来简单总结一个人的童年的话,那波伏瓦童年便是“你不能做不得体的事情”和“你不能看不适合你的书” >> ,如果一个男性有婚外恋,人们仍然会欢迎他来家里做客,但是会把他的婚外恋对象拒之门外 >> 母亲弗朗索瓦丝把跟性有关的一切都看成是罪恶的,她认为欲望本身就是罪恶。当时的社会陈规允许男人可以不检点,而女人就只能独自默默承受苦果,弗朗索瓦丝不假思索地认同这些 >> 后来波伏瓦称自己的童年是怀疑主义和忠诚信仰之间的一场拉锯战,这种不平衡让她的一生都充满了“无休止的驳斥”。波伏瓦认为这也是她能成为知识分子的主要原因 >> 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乔治和弗朗索瓦丝担心巴黎会沦陷,于是举家去了拉格里耶尔避难,等待巴黎恢复平静。波伏瓦记得自己在那段时间里,为了战争做罐头并尝试针织,这是她一生中唯一一次这么愉快地做
aHIFSociopath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前言:西蒙娜·德·波伏瓦 ——她是谁?
波伏瓦的父亲认为“爱”意味着“奉献、爱慕和感激”。对此,波伏瓦无法认同,她惊愕地反驳道...
-
◆ 前言:西蒙娜·德·波伏瓦 ——她是谁?
>> 波伏瓦的父亲认为“爱”意味着“奉献、爱慕和感激”。对此,波伏瓦无法认同,她惊愕...
-
◆ 第一章 像个女孩一样长大
-
◆ 第二章 端方淑女
>> 虽然波伏瓦在回忆录里总是赞扬父亲,但在妹妹埃莱娜眼里,波伏瓦家族里的男人们基本...
-
◆ 第三章 信仰上帝还是相信自己?
>> 在波伏瓦19岁生日前夕,她在日记里失落地感慨自己不再信仰上帝 >> 在孩提时代...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