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受了菩萨戒一定要学大乘经论呢?
第一个理由、因为菩萨的戒法是分散在各种大乘经论当中,这个是不同于小乘的地方。小乘的戒法是完全归纳在小乘的律藏,所以我们在学小乘戒律的时候,只要看声闻戒法就可以了,因为整个小乘制教、化教的区分非常明显。但是菩萨的戒法,它的制教、化教是不明显,换句话说,整个菩萨的止作二持是分散在整个大乘的经论当中;所以我们要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那你必须要广泛的学习。这个就是第一个理由,因为很多断恶、修善、度众生的方便是分散在各种经论当中。第二个理由、因为菩萨戒法重视的是心地法门,特别很强调你的菩提心,我们发了菩提心以后,有一点是值得我们注意的,就是你要保护你的菩提心。我们凡夫的菩提心跟圣人的菩提心有什么差别?圣人的内心当中没有烦恼,所以他的菩提心特别坚固。我们凡夫发了菩提心以后,我们可能在整个生命当中,遇到三宝境界的开导,启发我们的善根发了菩提心;但是我们凡夫的内心有烦恼,贪瞋痴各式各样的烦恼,假设我们不能修习止观加以调伏烦恼的话,我们的菩提心就会被烦恼所破坏。菩提心是整个菩萨戒的根本,这个菩提心被破坏以后,你的整个菩萨戒法就不能成就无上菩提了,变成一般的善法。所以我们修学菩萨戒,你一定要学习大乘经论,明白止观的道理,在内心当中产生一种调伏的力量,这一点很重要,要保护你的菩提心。所以蕅益大师在《灵峰宗论》上开示说:整个菩萨的戒定慧三学是相辅相成,没有出世的妙戒,绝无出世的定慧。就是说你整个修行当中,你不以出世的妙戒做基础,你修习的定慧谓之邪定邪慧,外道的邪定邪慧,所以「没有出世的妙戒,绝无出世的定慧」。「没有出世的定慧,并失出世的妙戒」,假设你内心当中只有持戒,只有身口勉强的去奉行,而内心当中没有栽培一种止观的调伏力,没有出世的定慧,并失,你绝对会失掉你出世的妙戒,并失出世的妙戒。所以我们在修习菩萨戒,这一点是不共声闻的地方,它是戒定慧相辅相成的。所以我们在学习菩萨的三聚净戒之前,先有一段的「受戒劝修」,就是我们一个菩萨弟子应该要修学菩萨的戒法,也应该要修学大乘的经论栽培内心的止观,来保护我们的菩提心。
没有受菩萨戒之前,我们凡夫的心是以妄想为自体,心随妄转,就是我们生命当中没有目标,内心跟着感觉走,你现在的感觉想做什么事,你就去做什么事了,所以你的生命是不决定的,可能会造善、也可能会造恶,你来生的果报也不决定,可能是生天、也可能到三恶道去,说是譬如空中的羽毛随风飘荡,可上可下。我们受了菩萨戒,我们的生命就明确的决定下来,因为我们的生命当中有一个目标来引导我们,就是菩提心,我们生命当中要做两件事:第一个、上求佛道;第二个、下化众生。所以一个菩萨戒弟子,他的内心当中不再以妄想为自体,而是以菩提心为他的自体,他的生命当中以菩提心为自体,所以菩提心是「自」。这个烦恼就退居做他,不再是我们的主人。但是烦恼可也不是普通的力量,它是长时间的熏习,所以这个他也经常会来干扰我们的菩提心。当这个烦恼的力量已经胜,已经是胜过我们菩提心的力量的时候,我们叫做他胜处法,就是你的菩提心已经被烦恼所破坏了,这叫他胜处法。你好不容易在三宝面前发起了清净的誓愿,所栽培的一个成佛的善根没有好好的保护,被烦恼破坏了,这叫做他胜处法。这个他胜处法总共有四条,「四种他胜处法」,先把四重戒的名称跟数目标出来。他胜处法我们先看第三页,我们简单的说明一下。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