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意想不到的开端
梳理了一下集中营和最终解决方案的发展脉络:
- 达豪建于1933年3月,即阿道夫·希特勒成为德国元首后不到两个月,被关进达豪集中营的第一批囚犯大部分是纳粹的政敌。达豪集中营的管理制度不仅残酷无情,更能摧毁囚犯的意志。达豪因身体虐待而出名,鞭笞和其他形式的殴打是家常便饭。达豪还实行“卡波”制度,这一制度后来被各个集中营采用,并在奥斯维辛的运作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 到了1939年战争爆发前夕,犹太人已经不再享有德国公民权,他们不能与非犹太人通婚,不能做生意,也不能从事特定行业的工作,甚至不能持有驾驶证。由于这些歧视性规定的出台,也由于水晶之夜暴行造成的后果——1000多座犹太教堂被毁、400多名犹太人被杀害、3万多名男性犹太人被关在集中营里长达数月,大批德国犹太人开始逃亡。
- 1939年秋,阿道夫·艾希曼有了主意:犹太人要去的不是其他国家,而是帝国内部那些最不适宜人类生活的地方。德国占领下的波兰被分成了三个部分:德国人聚居区、波兰人聚居区和犹太人隔离区,三个区域自西向东一字排开。艾希曼的宏伟计划得到批准,数千名奥地利犹太人开始被运往卢布林地区。
- 在一年半的时间里,大约有50万德意志人到达几个新并入帝国的地区等待安置,数十万波兰人遭到驱逐,以便为前者腾出空间。至1940年春,艾希曼的尼斯科计划被弃用。
- 希姆莱意识到,同时转移犹太人、波兰人和德意志人是不现实的,于是他想出了另一个办法:如果德意志人需要更多空间——事实上他们确实非常需要——那么犹太人的生存空间必须大大压缩。因此就有了犹太人隔离区(ghetto)。犹太人隔离区后来成为纳粹迫害波兰犹太人的一个显著特点。1940年2月,就在波兰人被运往总督辖区的同时,纳粹宣布,罗兹的犹太人要被“重新安置”到市内的一个聚居区。
- 在其议题颇为广泛的备忘录中,希姆莱还为犹太人的命运做出了安排:“我希望‘犹太人’这个称谓从此彻底消失,我们可以通过大规模驱逐把所有犹太人赶到非洲或其他殖民地去。”
- 按照最初的设想,奥斯维辛只是在犯人被送往帝国其他集中营之前暂时关押他们的场所。奥斯维辛的第一批犯人并不是波兰人,而是德国人——准确地说,是30名从萨克森豪森集中营转来的刑事犯。1940年6月,他们抵达奥斯维辛,后来成为第一批卡波,为党卫队充当打手管教波兰犯人。
- 1940年6月14日到达奥斯维辛的第一批波兰囚犯是从塔诺夫(Tarnow)监狱转过来的,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是大学生。最早来到奥斯维辛的波兰人被抓捕的原因各不相同,或被怀疑是波兰地下反对组织成员,或隶属纳粹所憎恨的群体之一,比如神父或知识分子,有的仅仅是冒犯过某个德国人。
- 1940年8月29日,第二批德国犯人从萨克森豪森集中营被转移到奥斯维辛
- 1940年9月,党卫队行政和经济总办公室负责人奥斯瓦尔德·波尔(Oswald Pohl)到奥斯维辛视察。波尔看到集中营附近有沙土和砾石坑,便要求霍斯扩建营地,为国家生产沙土和砾石。希姆莱想出了一个新的办法为集中营的未来提供保障,那就是让党卫队开办自己的公司。
- 到1940年底,霍斯已为集中营建立起基本的制度和准则,它们在接下来的四年里指导着集中营的运作,包括能时时刻刻有效监管囚犯的卡波,极其残忍、允许随心所欲处罚犯人的管理,以及集中营里无所不在的潜规则。在早期的种种建制中最能代表集中营文化的,是“11号楼”,11号楼乃狱中之狱,是一个充满酷刑和杀戮的地方。
- 与人们通常所认为的不同,事实上在早期,奥斯维辛的犯人是有可能在服刑一段时间后被释放的。
- 按照纳粹的四年计划,东部需要设立一个生产丁纳橡胶(一种合成橡胶)的工厂。由于IG法本公司的关注,奥斯维辛,这个在党卫队系统中原本不太重要的集中营,此时却有可能一跃成为最重要的一个。1941年3月1日,希姆莱决定对奥斯维辛进行首次视察,提出集中营必须扩建。这也反映出这个集中营地位的转变。按照计划,奥斯维辛将变成一个容纳4万人的全新德国小镇,这一计划的实施将与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扩建同步进行。
- 1941年对苏战争爆发前。纳粹专家提出“适度人口”理论,国防军中央经济部门提出当前的目标不仅是用苏联的食物喂饱德国军队,还要用这些食物供应纳粹统治下的欧洲。这意味着苏联北部可能会有3000万人死于饥饿。
- 为了对付苏联犹太人,纳粹组建了四个特别行动队(Einsatzgruppen)。特别行动队的任务是杀死共产主义政治人物、政治委员和“为党和国家服务的犹太人”。A分队隶属于北方集团军,是特别行动队最大的分队,配有1000名士兵。剩下的三个分队(B、C和D)隶属于其他集团军,每个部队约有600至700人。
- 1941 年6月23日,也就是发动袭击的第二天,,特别行动队跟在国防军身后进入苏联。在立陶宛的考纳斯。他们随即开始煽动当地人对城中犹太人进行迫害。
- 《巴巴罗萨法令》和《政委法令》的授意下,德军可以不受任何约束地射杀游击队员,并以一个村庄为单位进行集体报复;即使成为战俘,苏联政委也难逃一死。1941年7月,从普通战俘营抓出来的几百名苏联政委被送往奥斯维辛。
- 杀害苏联政委只是这个时期奥斯维辛的一小部分工作,它最重要的用途仍是镇压和威慑波兰人。
- 同样是在1941年7月,纳粹头子在数千英里外做出的一系列决定,让奥斯维辛日后的罪孽无以复加。这是第一次,奥斯维辛的犯人将面临毒气处决,不过不是以最终让奥斯维辛声名狼藉的那种方式。1941年初,成年人安乐死项目推广到各个集中营,这一行动被称为“14f13”。奥斯维辛从7月28日开始执行。大约有500名或自愿或被挑中的犯人离开了集中营,坐上火车,被送到但泽附近的宗嫩斯坦(Sonnenstein),死于一所经过改造的精神病院里的毒气室。也就是说,第一批被毒气杀害的奥斯维辛囚犯并没有死在集中营,而是被转运到德国;他们也不是出于犹太人身份而遭到杀害,而是因为他们无法劳动。
- 1941年的夏天不仅是奥斯维辛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间节点,也是对苏战争中的决定性时刻,纳粹对苏联犹太人的政策即将发生转变。饥饿政策一直是入侵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食物短缺的危机已经有所预见——不仅是东部战场,还包括波兰罗兹的犹太人隔离区。
- 1941年7月底,希姆莱下令解决被纳粹判定为“没有利用价值、纯粹浪费口粮”的犹太人,尤其是针对东部战线。他将党卫队骑兵营和警察营的部分兵力调到特别行动队,最终大约有4万人参与屠杀行动,是特别行动队成立之初人数的十倍。大幅增加人手的原因在于,在东部,屠杀的对象扩展至犹太妇女和儿童。坑旁的屠杀。这是整个屠杀进程的一个转折。枪杀妇女和儿童,意味着纳粹对犹太人的迫害进入到一个概念完全不同的阶段。
- 这个“解决方案”后来反而制造出更多问题,这才导致开发新的屠杀手段,以便更大规模地解决犹太人和其他处决对象。受到这抗议以及自己亲身经历的影响,希姆莱下令开辟一种新的屠杀方法,以减少部下的心理问题。刑事警察局技术研究所的党卫队少尉阿尔伯特·威德曼博士来到东部,尝试几个“改良版”屠杀方法:包括将受害者炸死、小轿车发动机产生的一氧化碳接入地下室、使用卡车。
- 1941年8月底或9月初。霍斯的副手弗里奇想到,一种为防止营地附近昆虫侵扰而使用的化学制剂——结晶氢氰酸(齐克隆氢氰酸,更广为人知的名称是齐克隆B(Zyklon B))可以用作他途。如果齐克隆B可以杀死虱子,谁说不能用它来杀死人类中的害虫?既然11号楼已经是营中执行死刑的地方,而且它的地下室可以密封,可不就是进行这种实验最适合的地方吗?实验在11号楼进行,病人和苏联政务被用作实验。对奥斯维辛的纳粹分子来说,使用齐克隆B显然大大减轻了屠杀过程带来的痛苦,屠杀者不用再在行刑过程中注视受害人的眼睛。
海上阿童木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序言
我就属于作者在序言说的,“大多数人对奥斯维辛的真实历史仍一知半解”的那大多数人中的一员...
-
第一章 意想不到的开端
作者“里斯要揭示的犯罪者心态不是少数虐待狂或变态者的心智失常,而是无数心智正常者的心灵...
-
第一章 意想不到的开端
-
第二章 服从命令与自主行动
第二章的时间线梳理: - 1941年9月,在纳粹高管多人的请求下,几周前还说驱逐帝国犹太人不着...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