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8
我们所谓的科学,却无非是建立在因果性原则的基础上,因果性也因此一直被认为是具有公理性质的真理。现在这一观点正开始发生极大的变化;康德《纯粹理性批判》末能做到的事情,现代物理学正在完成。因果性作为公理,其基础已经发生动摇。我们所谓的自然律,其实不过是统计学意义上的真理而已——它因此必须允许有例外。为了证明自然律具有屡试不爽的有效性,就必须在严格限制的条件下进行实验;而在自然状态中,事物的模样则完全不同,每一过程都局部地或整体地受到偶然性的干扰,以致种种事件的进程要完全符合自然律,反倒几乎成了一个例外。 中国人的心灵,似乎完全关注着事件的偶然。在古代中国人眼中,实际观察到的瞬间情境,更多地是一种“机遇性命中”(a chance hit)而不是可以从因果链条上得到明确说明的结果。其兴趣之所在,似乎更是种种机缘在观察之瞬间形成的概貌(configuration)而不是可以用来说明这种巧合原因的假说。 于是就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当某人掷出三枚钱币或拨弄四十九根蓍草时,种种偶然的细节便进人整个画面之中并构成其中的一个“成分”。在某一特定瞬间所发生的任何事情都不可避免地具有那一瞬间的特性,有些行家只须根据酒的色泽、味道和外观便可以告诉你此酒的产地和酿造的年代;有些星相家甚至能在事先完全不知道你的生辰的情况下,便说出在你出生的那一刻太阳和月亮的位置何在,以及黄道带在地平线上是什么标记。面对这样的事实,我们不得不承认:特定的瞬间可以留下持久的痕迹。 换言之,《易经》的作者相信在某一特定瞬间出现的卦象,必然不仅在时间上,而且在性质上与该瞬间有着彼此契合的关系。在他看来,特定的卦象代表了特定的成卦时刻一甚至比钟表上的小时和日历上的月日更能代表这一时刻,因为该卦象已被视为代表了成卦那一时刻的基本情境。这一假设牵设到一个奇妙的原理一“同时性”(synchronicity)。由此而形成的观点恰好与因果性相反。同时性把种种事件在时空中的契合,视为不只是纯然的巧合一换言之,诸客观事件彼此之间,以及它们与观察者的主观心理状态之间,存在着奇妙的相互依存。 古代中国人对宇宙的沉思,其方式颇有些类似现代物理学家。现代物理学家无法否认:他的世界模型完全是一种心理结构。微观的物理事件中包含着观察者的观察,恰似《易经》中的现实在其瞬间情境的整体性中包合了主观的心理状态一样。同时性观点试图用事件的契合制造出同样有意义的情景:A、B、C、D是如何同时出现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的。其所以如此,首先是因为心理事件AB与物理事件CD有着同样的性质,其次则因为它们都是同一瞬间情境的组成部分。而该情境则被假定为代表了一个可以辨认、可以把握的场景。 《易经》中的六十四卦代表了六十四种彼此不同、却各有其代表性的典型情境。借助于卦象,这些情境的意义得以确认。卦象的诠释与因果性的解释相当。事件的因果关联可以从统计上得到确认并接受实验的检验。而情境则是独一无二、无法重复的。就此而言,同时性原理似乎不可能在普通条件下用实验来检验。在《易经》中,同时性唯一的有效性标准,是观察者认定卦辞确实显现了他的心理状况。钱币的落地、蓍草的成卦,被假定为某一特定“情境”中只能如此的事情,因为发生在该瞬间的任何事情,都作为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而从属于该瞬间。一把火柴被扔在地上,形成的图案便代表该瞬间具有的特征。但如此明显的真理要显示出它的意义,则只有是在图形能够被读解,诠释能够被证实的情况下。这一方面取决于观察者对主观和客观情境是否有足够的知识,另一方面则取决于后续事件的性质。 引自 4. 我怎样用《易经》占卜
104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