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世今生 第21-第22章 书摘
◆ 第21章 附录二
>> 莎莉·麦克琳的《面临困境》
>> 这位女巫师从小就有与大自然合一的经验,常常觉得自己是树或石头。后来开始有灵疗的能力,并且学会了中国的针灸。她把针插在人的7个轮脉上,那个人的意识里就会出现前世的画面。
>> 曾经有位密宗的喇嘛用“神通”来看我的前世。但我觉得我知道前世以后,对我并没有太大的帮助。因为我知道以后,它就变成一种概念,一个心理暗示,这个概念与心理暗示会多方限制我。譬如说,我的前世做过法师,也有很多世是贵族,法师和贵族这个概念一旦进入我的意识,我可能会自我膨胀,意识扩张,也许生出权威感,也许有了先入为主的结论。这些都会阻碍我用开放的态度,即所谓的“空性”来面对自己或他人。因此追溯前世对我来说并没有帮助,反而生出障碍。
>> 我以前对前世很有兴趣,在美国找过很多的心理医生,想要通过他们来了解我的前世。但是经历了种种意识扩张的体验后,我还是回到了佛家正统的修炼道路。
>> 佛家不强调前世或后世的最主要原因是:以佛家的角度来看,我们无意识里的全部记录,无论是过去、现在或未来,全都存在我们每一刻当下的意念里面。也就是说,我每一刻的起心动念已经包括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记录——现在的一切是未来事情的原因,而过去种下的所有因现在都在结果。所以佛家不强调轮回,甚至不强调过去心、未来心,而是训练一个人永远维持一种清醒的状态。这种清醒状态就是在每一个当下、现在,都能够察觉到的意识活动。譬如说,我现在的想法是什么,我的感受、内在情绪、情感状态是什么……这些我全部都要觉察到。这个察觉(awareness)就是佛家强调的佛性
>> 我们维持头脑清醒,通过不断的察觉,达到一个成熟的阶段后,就有能力一目了然自己在搞什么把戏。到那个时候,我们的心就可以安住在每一个状态里面了,不抵抗,不逃避,久而久之,就会收获“开悟”的经验——“悟”就是这样产生的。
>> 我们研究前世今生,主要是站在治疗的角度,而不是追逐外在的现象。凡是能达到治疗效果的东西,我想都有它的价值。
>> 人会对前世有兴趣,基本上都是因为对自己有兴趣
>> 。人在这个世上,研究命相也好,灵魂也好,修行也好,对真理的兴趣也好,都是因为对自己感兴趣。我一开始是对哲学有兴趣,接着对超心理学有兴趣,后来才进入正统的佛家修炼之路,在生活中老实修行。
以前世戒今生,用今生修来生
>> 我们应该以一种客观的态度来看待前世轮回。
>> 要想有一个更好的后世,今生就应该多发善心、许善愿、做善事、结善缘、收善果,使得今生祥和圆满,后世当然就会更美满了。
◆ 第22章 附录三
>> 此书中描述的经验,其实可以以佛家的人生观、宇宙观来解释。作者的写作态度颇为诚恳,但我认为某些部分他囿于知识的局限,处理得不尽理想。
>> 作者限于学识、经验,似乎未将其特质及层次加以界定或归类,这其实也是可以用佛家宇宙观加以理清的。此外,我也希望能够就西方科学家对科学的反省,谈谈科学知识的局限性——有些事情科学是既不能做假设,也很难求证的。
>> 本书提到的一些事例,从科学的角度而言是值得怀疑的。凯瑟琳在催眠中自称回溯到公元前1863年的前世,据她所言是埃及时代,但是她为什么会知道当时是“公元前1863年”?书中所述的每段回忆大都同一模式。魏斯医生应该锲而不舍地要求她以当时当地的语言说话、沟通。至少,也应该质疑为什么一个公元前的女性竟然会使用现代美语。可惜的是,自称具有怀疑精神的魏斯,却对这一疑点视若无睹,他所做的努力只是把凯瑟琳的话原封不动地抄录下来,却又大言不惭地宣称轮回转世在他的办公室里得到了科学的证明。
>> 魏斯医生未指出一个极为重要的统计数字:通过催眠所唤起的回忆只有50%的可信度——被催眠者所忆起的往事,可能有一半来自于幻想、催眠师的诱导或暗示,甚至是为了讨好催眠师而编造的故事。
>> 说及此事并不是要说明凯瑟琳所言是个骗局,而是要强调一个心理医生不能只根据病人所叙的内容即著作成书。
>> 虽然此书标榜科学,但我总觉它这方面的色彩稍淡,反而像一本报道式的小说
>> 这本书绝不是最好的谈论轮回转世的书
>> 从佛教的观点来看,人通过修行以明心见性,经禅定,甚至服食迷幻药,都可能接触到多重宇宙,达到各种不同的意识境界。佛经上也指出,释迦牟尼成佛后,对于宇宙间一切往生往世,以及无尽的来世,刹那间便能了若指掌。我们一般人虽无法达到那么高的境界,但人与人之间还是有不同层次的差别的。不得不说的是,凯瑟琳回忆的86世,其中有许多疑点
>> 佛教虽然有轮回的观点,但并不寄望于自己会有一个更佳的来世。因为,佛教轮回的最终目的便是要超脱轮回,达到涅 的境界。
>> 我们如果把许多神秘现象视为一种思辨的哲学是极有趣的一件事,但如果当真,可能就会造成很大的麻烦。至于轮回转世之说则比较复杂,在科学上尚有争论。另外它也是宗教信仰的一部分,我们应该予以尊重。
>> 在中国,人畜轮回是很普遍的,但西方则很少见。
>> 儒家的伦理观是建立在唯一可见的现世观点上的。如果凡事要考虑无数的前世业障,对于儒家的人伦观将造成极大的破坏,所以儒家是绝对排斥转世观念的。笔记小说代表了人们的想法,可满足一般老百姓对灵魂不朽的渴望,也提醒大家这份渴望可能会对现实带来困扰。它所代表的是儒家和佛家两种思想在中国人内心的纠葛。
>> 赫胥黎临终前,也请第二任妻子照此方法将他度亡。他虽然相信轮回,但最终的希望仍是永远超脱轮回,这正是一个虔诚佛教徒的做法。
>> 这种历史背景也说明了赫胥黎这一类的西方知识分子为何在20世纪乞灵于东方神秘主义。
>> 黄:这里,先问高教授两个问题,一是一个人若娶了前世的母亲为妻,那该如何?二是若一个人杀了前世杀他的人,一报还一报,那么法律上该如何审判?
高:这很难回答,但一个虔诚的佛教徒会觉得这并不重要。佛教重一体两面,一是最高的智慧,一是最大的慈悲,两者并存。佛言:“三千大千世界,每一寸土地都是我曾为救众生肝脑涂地的地方。”
>> 凡夫与佛的差异,就像“蝌蚪”与“母蛙”的关系。
>> 催眠疗法的可信度只有50%。基本上,心理医生对于是否有前世并不是很感兴趣也很难去求证。但有趣的是,前世的回忆通常与今生的困境有关,
>> 非常著名的福克斯三姐妹,她们自称鬼魂附身能通灵,遂造成1848年起全美国多了3万灵媒,她们甚至到白宫及英国维多利亚女王面前表演,极具盛名。但1888年,三姐妹之一却做了一番告白,表明通灵之说全是骗局。
>> 黄庭坚26岁中进士,官拜黄州知州,一天在衙门午睡,梦见吃了一碗芹菜面,醒来尚有余香,第二天仍做相同的梦。梦醒后,他便出门往前寻去,看见一位老太太,发觉老妇人正以芹菜面追怀死去26年的女儿忌辰。一谈之下,前尘往事又回到脑中,而老妇的女儿生前的诗文竟与黄庭坚今生诗文雷同。他认出了前世的母亲,跪拜在地,并奉养终生,这是江西省修水县志上的一段记载。
>> 我觉得对灵魂转世这个问题,一般人渴望得到的是心灵的真实,而非客观的真实
>> 如果以因果报应来解释方孝孺这件事,那么他所表现出来的读书人的高风亮节及信仰,以及明成祖的凶残本性,都在前世因果及轮回的论点下化为一缕青烟,这不但将稀释一些可贵的情操,也严重地扭曲了真正的历史。
>> 菩提达摩东来,只为了寻一个不受人惑的人。
>> 1964年诺贝尔奖得主查尔斯·唐斯曾在他所著《论科学与宗教汇流》一文中谈到,科学与宗教的交融是不可避免的,两者有相通之处,疆界也并非完全泾渭分明,两方面都是要寻求终极的真理。
>> 神秘主义或许懂得道的根源,却疏于道的枝干;科学则精于道的枝干,却漠视它的根源。尽管科学并不需要神秘主义,神秘主义也不需要科学,但我作为一个人,却两者皆需。”
>> 轮回的观念一来能解决人们对死亡的恐惧,二来也颇能为现代人的空虚心灵带来某种慰藉,虽然他们未必了解最终的解脱应是进入涅,终止轮回
>> 科学无法提供我们生命的意义或价值及圆融的生命观。
>> 人类需要的是深刻的感触,这是科学所无法提供的。即使轮回与灵修会成为潮流,我觉得那并不代表真实。想象要与真实、科学要与宗教做一个区别,一如“中国物理学之父”吴大猷先生所说:“知识不是靠宣传。”畅销书并不表示具有真实性,它与真理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要理清楚。
>> 通过与自己的直觉对话,你会发现我们可以从无力的生活中解脱出来,重塑自己的命运,在生命的关键时刻获得清晰的指导,同时所有的负面情绪将得到释放,甚至获得财富、优化人际关系都能轻而易举地实现,更重要的是我们的人生由此进入一个更高的层次……
>> 假如外星人来到地球上对地球生灵进行考察,他们会得出这个结论:人是地球上最自卑的生物,因为你见过哪个物种会对自己这么不满意?不满意自己跑得太慢、不满意自己不能自由飞翔、不满意自己疗伤太慢、不满意自己生活单调、不满意自己不够漂亮……你见过哪个物种对自己的生活有这么多变革:交通工具、医院、娱乐、美容……
>> 阿德勒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深入到个人心理最深处,探究一个人成功或失败的动机或原因的心理学家。他认为每个人一出生就带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
>> 苦闷、孤独、疏离等消极情绪具有积极的治疗意义。
在这本书中,心理学大师阿德勒将通过亲身体验凝结成的厚重告诫,带领我们思考生命意义最纯真的本质,读懂自我性格形成的最根本原因,梳理生命中最重要的构成,使我们的人生获得全新的绽放。
i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前世今生 第12-第14章 书摘
◆ 第12章 爸爸,我爱你爱了四万年 >> 不能草率地审判一个人,得公平对待他,很多人因...
-
前世今生 第15-第20章 书摘
◆ 第15章 他们说我活过86次 >> “在肉体状态的人如何感受这种能量?怎样使他们也充充...
-
前世今生 第21-第22章 书摘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