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史
1.原始文化
新石器时代的三大成就:农业的发明、石器的磨制与钻孔、陶器的制作
原始文化艺术之花:记事符号、绘画雕塑岩画、音乐舞蹈
原始宗教:自然崇拜和灵物崇拜、图腾崇拜、灵魂不灭和鬼神崇拜、巫术
2.谁发明了文字?苍颉?什么时候发明的?(有争议)
中国正式的古文字最初发现于商代,有甲骨文、金文、陶文和玉石铭文等类型。有人认为文字的真正产生是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后的事,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后,经过数十年乃至数百年才创立文字。在阶级社会出现了凌驾于众人之上的国家机器时,用于组织事务交际,制定法律,发布政令,记录宗教仪式等等就成为统治阶级的必需。这样,一个脱离生产劳动的统治阶级中的部分知识人共同创造了文字,文字的产生很可能创制于商代或更早些。
3.夏商西周是中国的青铜时代。青铜时代为何走向终结?
随着西周末期崇德、疑天思想的兴起,理性的、现实的观念日益滋长,青铜器皿失去了神圣的光圈和威慑力量,云雷纹、饕餮纹几乎绝迹,到春秋中后期纹饰、造型向灵巧、多变和实用发展。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铁器时代来临了。
4.宗法制度是在父权家长制的基础上不断扩大和发展起来的,这一制度萌芽于父系氏族社会晚期,至商代宗法进一步严格化、完整化,形成了周密有序的宗法制,包括立子立嫡之制、庙数之制、同姓不婚之制,其核心内容是在维护父权的基础上,确立嫡长子继承的世袭特权,使权利早有归属,以免争夺残杀。宗法制度确立了贵族的亲疏、等级、分封和世袭的关系,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诸子、诸弟的继承权争端,成为巩固分封制的重要手段。
礼乐制度体现了奴隶主贵族的阶级地位和等级特权,规定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间的上下尊卑关系。
5.百家争鸣
墨家:墨翟《墨子》
儒家:孔丘《论语》、孟轲《孟子》、荀况《荀子》
道家:老聃《老子》、庄周《庄子》
法家:韩非《韩非子》、李悝、商鞅、申不害
阴阳家:邹衍
名家:惠施、公孙龙
兵家:(不在九流十家之列)孙武、孙膑
纵横家:苏秦、张仪
杂家:吕不韦
农家:许行
小说家:(不在十家之列)
方技家:(不在九流十家之列)
6.关于先秦的时期其他简单介绍
中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汇《诗经》
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历书《夏小正》
先秦时期的时代思想:商代重天敬鬼到西周敬德保民,春秋重民轻天到战国民贵君轻。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士的崛起、学在私门
文学出现了屈原为主的楚辞,如《离骚》《天问》。史学的开山之作《春秋》。中国音乐已达到相当高水平,中国美术已由图案向绘画发展,铁器普遍得到使用,无论是天文、医药、数学等等都达到相当高水平。当时,主要区域文化有齐鲁文化、三晋文化、秦文化、楚文化;其他的有吴越文化、燕文化、巴蜀文化。
7.制度文化的开创
秦始皇确立的政治体制模式:专制集权(中国沿用两千年)
官吏选拔制度:秦时的军功爵制、客卿制等打破了世官制,开始了选官制,至汉代正式产生比较完善的官吏选拔制,如征辟、察举。
汉武帝时独尊儒术,建立官学体制:汉代官学有中央所属的太学,有专科性质的鸿都门学(东汉灵帝时),有宫廷学校性质的四姓小侯学(东汉明帝时,四姓指樊郭阴马);汉代地方官学有郡国学(文翁首创),到西汉平帝时颁布:郡国曰学,县、道、邑、侯国曰校,学、校皆置经师一人。乡曰庠、聚曰序。庠、序各置《孝经》师一人。
统一文化共同体:器械一量(货币、度量衡)、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地同域、修秦律
8.汉代的思想文化
汉初:“无为”与“无不为”(黄老学说)
汉武帝时:独尊儒术与天人合一
西汉末年:谶纬神学盛行、今文经与古文经之争
东汉:反神学思想(桓谭《新论》、王充《论衡》)离经叛道
汉传佛教(小乘)
道教(太平道、五斗米道)
9.秦汉文艺
汉赋:骚体赋、散体赋
乐府诗:《孔雀东南飞》
汉代散文
《史记》: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汉书》: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秦兵马俑
长沙马王堆汉墓
10.秦汉传统科技与文化交流
天文历法、医学、数学、丝绸之路
11.魏晋南北朝的玄学、宗教
三元:《老子》《庄子》《周易》
后赵石勒石虎器重佛图澄、前秦苻坚器重释道安、后秦姚兴器重鸠摩罗什、梁武帝佞佛
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大同云冈石窟等等
三武一宗灭佛、范缜《神灭论》
道教:东晋葛洪、北魏寇谦之
纵观我国封建社会史,即使是佛、道势力鼎盛的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两教的势力不时消长,影响广泛,但在封建地主阶级政权中占统治地位的统治思想仍是儒家学说,这是维系统治的基本思想武器。“三武一宗”在不同程度上把儒学置于佛道之前,作为立国之根本,太武帝“去伪存真,复羲农之治”,太武帝明确规定儒先道次佛后的顺序,武宗重用崇儒的李德裕为相、主持灭佛。为人、持家、经田、选官等均以儒家思想为标准,一些佞佛的帝王像南朝的梁武帝、北齐宣帝、武则天、唐宪宗等也无法动摇儒学的“国教”地位。这是因为儒家的那一套君臣父子的封建理论观念,以及由此而形成的三从四德纲常道德,对维护他们的统治是须臾不可缺少的,封建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礼乐刑政也都依据儒家学说,否定了这一切,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将面临危机。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封建地主阶级为维护其统治,仅仅依靠儒家学说还是不够的,道家的“长生久视”之术,佛教的因果报应,三世轮回、布施得福不仅可以满足统治阶级永保富贵、子孙永享、世世太平的奢望,而且也是欺骗人民群众的精神鸦片,它使人民安于现状,寄希望于所谓的来生,从思想上瓦解人民的反抗意志,这就是为什么儒佛道能长时期为统治者兼而用之的原因,也是“三武一宗”毁佛而佛教很快再兴,无法真正消灭的主要原因。另外,在客观上,用行政命令的手段来毁寺灭佛,一时虽可以缓和土地和劳动人手的需求矛盾,但却无法摧毁宗教赖以存在的社会基础——贫困、愚昧和阶级的压迫。剥削,无法铲除宗教产生的土壤,所以毁教之后,很快就复兴。封建统治者和儒、佛、道的信徒们经历了六七百年的漫长岁月,最终选择了调和合流的道路,在提倡唯心论、维护剥削制度、麻痹劳动人民的方面,儒佛道各有不同的功用,同样是他们所必须的。世俗地主和僧侣地主在政治上并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合流的尝试早在南北朝时已出现,表现在互相吸引、不断完善、模仿窃取对方经义,互为所用。道教逐渐系统化、理论化,更多地吸取了佛教的“营养”,佛教内容也不断变化,更加适合封建士大夫的口味(以禅宗为甚),始而玄学化,进而儒学化,佛教的教义中溶进了儒家孝道、忠义,甚至纲常的内容,佛教逐渐成为纯中国式的宗教,而传统的儒学到宋时,随着程朱理学的形成,也吸取了佛道和某些因素成为官方的儒学。正如《南部新书》所说,三教讲论的格式是“初若矛盾相同,后类江海同归”。形成以儒学(理学)为主,三位一体的思想体系。
12.魏晋南北朝时的传统科技与文化交流
关于天文,东晋虞喜发现“岁差”,祖冲之将其应用于《大明历》,而后隋朝张胄玄《大业历》
关于圆周率,孙吴的王蕃推算为3.1555,魏晋之际的刘徽推算为3.14,而南朝的祖冲之则推算为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
关于医学,华佗发明麻沸散用于外科手术,张机(字仲景)有内科《伤寒杂病论》,陶弘景首创药物的分类法,针炙,“五禽之戏”等
关于机械学,木牛流马等
农业技术大成——魏齐之际的贾思勰《齐民要术》
佛教传入中土的五大翻译中心:长安、姑臧、建康、洛阳、广州
胡族:匈奴、鲜卑、氐、羌、羯、柔然、乌桓、敕勒、吐谷浑、高丽、奚、室韦等
冼夫人是俚族的女英雄,她的维护统一的思想在少数民族中是绝无仅有的。
13.魏晋南北朝的文艺
关于文学:三曹、建安七子、大小谢、蔡琰(女诗人)、陶渊明、《木兰诗》等等
关于史学:五部正史、两注等等
关于艺术:壁画、山水画、石窟造像、顾恺之、张僧繇、清商乐铜雀三调、王羲之、舞蹈杂技等等
14.
分课教学:南朝宋文帝设儒学、玄学、史学和文学四馆,隋文帝置国子监,下辖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和算学等五学,唐太宗至唐玄宗时,分课教学体制最终确立。
(1)国子学,学生300,三品以上官员子孙,《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9年,14-19岁
(2)太学,学生500,五品以上官员子孙,《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9年,14-19岁
(3)四门学,学生1300,其中500为七品官员以上子孙,800则为庶人之俊异者,《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9年,14-19岁
(4)书学,学生30,八品以下官员子弟及庶人通书者,石经《说文》《字林》兼习其它字书,9年14-19岁
(5)算学,学生30,八品以下官员子弟及庶人通算者,《九章》《周髀》《缀术》等,11年,14-19岁
(6)律学,学生30,八品以下官员子弟及庶人通律者,律令,6年,18-25岁
此外,门下省有弘文馆,东宫有崇文馆,收三品以上及贵戚子弟各30人。太医、军队、地方甚至民间也有学校。
科举制:自隋炀帝设进士科以来,科举制在唐朝正式确立。
唐代科举分常举和制举。常举之科有几十种,主要有八科,其中以明经、进士两科最为重要。
唐代应试考生有三种:六学二馆以及各地州县学馆的学生、乡贡(经所在州县初试合格的普通读书人)、现任的品级较低的官员。前两种参加省试,后一种参加制举。
武周时还创立了武举。
宋朝的官学制度基本承袭唐朝,除六学之外有宗学、武学、画学、医学。总体而言,宋代重科举轻学校之倾向,故北宋有三次较大规模兴学活动(庆历兴学、元丰兴学、蔡京兴学)。北宋著名的私人讲学的书院有:石鼓书院、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应天书院、嵩阳书院和茅山书院等。南宋书院比北宋更为发达。
哲学
宋朝的哲学,即宋学,新儒学,理学,道学。与明朝理学,合称宋明理学。
宋学的开山鼻祖是“宋初三先生”(胡瑗、孙复、石介)
理学的真正奠基人是周敦颐和张载。
理学体系形成于程颢和程颐,集大成者是朱熹。合称程朱理学,系客观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
主流的理学脱离实际以及空谈义理性命,浙东事功学派提倡功利、反对理学。吕祖谦,金华学派;薛季宣、陈傅良、叶适,永嘉学派;陈亮,永康学派。
心学,隶属于理学,陆九渊开创,集大成者是王守仁。合称陆王心学,系主观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其后有王艮、李贽。
王安石的思想,朴素的唯物主义,提出“新故相除”的辩证观点。
明末清初朴素唯物主义和民主启蒙色彩的三大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清代反理学思想人物:颜元、李塨、戴震
考据学,即清代的汉学,又称朴学。胡渭、闫若璩树立考据范例,直到乾隆、嘉庆时期盛行形成乾嘉学派(主要有吴派、皖派,吴派以惠栋为首、皖派以戴震为首)
隋朝官职有三师三公三台九寺(太师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御史台都水台谒者台、太常寺光禄寺卫尉寺大理寺鸿胪寺司农寺太府寺国子寺将作寺),但实际执政为三省六部(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吏部礼部兵部户部刑部工部),三省之外还有秘书省、内侍省。唐至五代官制大体随隋朝。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