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英语这么多年都走了弯路
鳝堂集庆
读过 6个月学会任何一种外语
《6个月学会任何一种外语》,听书名会让人感觉像是不那么靠谱的速成术,但阅读之后,则会发出感叹:当年学英语时能看到这本书就好了,就不会走那么多弯路。 此书作者龙飞虎,新西兰人,精通英、法、普通话、广东话四门语言。上世纪八十年代,他放弃哈佛读博的机会,只身来到中国学习中国功夫(可能受李连杰的《少林寺》影响),并用半年时间学会普通话,后因签证原因辗转香港,又用半年时间学会广东话。作者说他不是语言天才,只是掌握了学习语言最有效的方法。 本书最重要的观点是,要像学母语一样学外语,顺序是听、说、读、写。想想婴儿牙牙学语时的场景,首先是听力练习,他们总是睁大好奇的眼睛盯着大人,观察大人嘴里发出一些奇奇怪怪的声音,慢慢自己也会模仿一两句,通常都是从“妈妈、爸爸”开始的。到了两岁多会说简单的话,等到上幼儿园时,他们对语言已经有足够的理解表达力。上小学后开始认字,学习拼音、偏旁,等到三四年级开始学语法、修辞、作文。想想我们当初学英语,顺序则完全是反过来的。先从最难的学,一上来就是背单词、掌握语法,主谓宾,过去时、现在时、将来时。最重要的听力反倒不重视,因为当时高考听力仅有30分,后来听力只作为参考,不计入总分。记得当年高考有的同学干脆放弃听力,随便蒙几个选项完事,把时间省下来给后面的阅读理解,这样往往还能考个不错的分数。语言最重要的功能是沟通交流。这样的后果是培养了包括我在内的一大批英语哑巴。 书中有两个方法可供大家参考。一是“泡脑子”。就是多听,沉浸在英语环境中,最好是有中英对照的文章。大量重复听某一段音频,一开始可能都听不懂,感觉很模糊,不用着急,这时的注意力主要放在节奏和旋律上。慢慢地可能开始听的清楚一些,有些单词、词组已经听得很明白,这时要继续重复听,直到能达到复述的程度。 二是“一个盒子两条路”。人的大脑主要依赖非语言的信息认识世界,即大脑里主要存储的是五官系统(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的信息。存储记忆的大脑就像“一个盒子”,中文和英文就是不同的路径,用来表达大脑中的意思。很多人说英语时,脑子里首先出现中文,再把中文翻译成英文。这样效率低、速度慢,很难跟上正常节奏。想要学好英语,必须有英语思维,不再是“汉译英”,而是脱口而出的英文。初学者的英文路径很窄很细,需要把这条路径变得跟中文一样宽大。有效的方法是多说,多交流沟通,而不是背单词。 有人抱怨英语学不好是没有一个好环境,把自己扔到美国保准就能学好英语。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想想一些来中国好多年的老外,依然不会讲一句中国话。可见不是环境的问题,而是自身的问题。有了学外语的强烈需求,学习才会勤奋努力;有了行之有效的方法,学习才能事半功倍。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