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页 内在之路
“向内之路”源于黑塞内心的危机感。德国学者基尔希霍夫说:“在黑塞一生所遭逢的无数危机中有一个危机对于作家整个一生和著作的成功或者失败具有决定意义: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的危机。”当年,黑塞曾撰文责问自己:“我怎么才能够重又纯洁无邪?”他作出的答复是:“每个人不论何时何地都能够重又纯洁无邪,只要他认识自己的罪过,决心与之一刀两断,而不是想方设法去寻找他人的罪过。…没有任何人和神有权利责备整个世界的疯狂和野蛮,我本人则更无丝毫权利。…我不得不设法探寻造成自己苦恼的罪过,并非从外面,而是从自身内部去探寻”(《生平简述》)。接着又说“我完完全全沉浸在内省和对一己命运的思考之中,虽然我常常感到,我的问题归根结底还是整个人类的命运的问题”(《生平简述》)。基尔希霍夫写道:“干县便出现了黑塞一生中第二次巨大的转变 “于是,便出现了黑塞 一生中第二次巨大的转变(第一次是违抗双亲的愿望),出现了永恒持续的追求超越自我的倾向。此后黑塞的自我披露里占绝对优势的便是这种方舟之人。…黑塞认识到,连他也在世界大战以前这段心满意足的日子里变成了小市民,因而背叛了自己童年和青春年代最美好的精神经历。…他和自己周围世界的区别仅仅在于:他不仅(和其他人一样)经历了两种现实,而且没有忘却它们:它们留存在他身上成为生活动力。正是它们招致了他的第一次变化:成为艺术家,成为诗人。他不能够变成任何另一种人一即使因此悖逆自己敬爱的父母为他安排的计划。因为他通过创作追踪到了个无比丰富多彩而又变化多端的世界,以及一个无边无涯的自我,他绝不愿意它们由于受到一个‘小世界’的局限而灭亡消失这种愿望促使他和大多数成年人生活动力日渐衰弱相反,而不断奋力追求‘持续具有魔术力量的愿望',追求变化的能力…他明白自己一生都要遵循那条为了成为更高意义上的人而冒险的道路”(基尔希霍夫:《黑塞生平和著作简论》)。尽管黑塞也热爱自己生来就居住的市民住宅,却一辈子也没有听任这一环境气氛的支配,以致被友人揶揄为“佛教徒”,黑塞以平静的心态接受了这一称号,说道:“当战争对于我来说也终于结束时已是1919年春天了。我迁居到瑞士一个偏僻的角落,当了隐居者。由于我一生都热衷于涉猎印度和中国的智慧(这是我父辈
54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