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 讲生命的路:鲁迅的期待与嘱咐
大概是前几年,除夕的前一天晚上,我接到一个电话,是一个男孩子打来的,他带着哭音告诉我,他被学校开除了。我大为吃惊,因为我不知道他是谁,我对他完全不了解,就只能听他讲自己的遭遇。他是山东的一个县的学生,在县城中学读书,开始是一个非常听话的孩子,后来他读了一些书,好像也有我的讲鲁迅的书,他开始觉醒了,发现老师说的不全是真话,至少是说了假话,于是他就和老师争论起来,继而和班主任、学校领导争论起来,一怒之下,就退学了。他开始在家里自学,这孩子非常聪明,最后他以县城最高分考取了北京医学院,他考北京医学院有一个很大的目的,就是他听说,北京医学院要和北大合并,而当时以他的分数是不可能考上北大的,所以他希望能够通过这样的方式进入北大,而他希望进北大的目的之一,就是希望有机会接近我,听我讲鲁迅。他以为北大是一个非常自由的地方,但很快就发现大学情况更糟糕,比他的中学还要差,于是他又开始反抗,不上课了,而且写文章批评学校,不顾利害地说真话。学校以他逃学为理由,决定把他开除。他的父母来求学校,校方表态说,只要他承认错误,就可以留下。但是他不肯承认错误,因为他觉得他是对的,不应该妥协。最后学校开除了他。在这种情况下,父亲打了他,生平第一次打了他,他受不了,就跑了,跑到北大来找我,没有找到,就打电话给我。我一听,赶紧对他说:“你要想想,你这样一跑,你的父亲会怎么样,你无论如何要回去,回到父母的身边,再想办法解决。”同时我也对他说:“鲁迅说过,人首先要生存,要温饱,然后才谈得上发展,你还年轻,要善于保护自己,不能那么赤膊上阵。”他当时说了一句话,让我终生难忘:“你为什么不早告诉我?!现在一切都来不及了!”说完他把电话挂了,后来我就一直没有找到他。他没有留下电话、地址,我真的再也找不到他了,也不知道他现在怎么样,我只能默默地祝福他,经过若干的曲折,还是可以找到自己的路。 引自 第十二 讲生命的路:鲁迅的期待与嘱咐 我近一年来,亦类此,自有一番体验。
首先,我们还是要先分清是非。这位山东学生和中学老师、班主任,以至学校领导的冲突肯定有一个过程,不可能是无缘无故的乱吵。问题是我们的老师、班主任、学校领导如何面对这样的能够独立思考,有正义感,同时多少有一点偏激的学生。我们现在的教育是不允许学生发表他自己的观点,表现他自己的个性的,必定要采取一切手段压制,结果是逼得这孩子退学。而更令人愤怒的(真的,我非常愤怒),是北大医学院的态度和做法。从表面上看,他们开除这个学生的理由很光明正大,因为你旷课,但明眼人都看得出,这是在借机整学生,是对他的直言批评校方的一个惩罚,事情的是非曲直是非常清楚的,理由越是“光明正大”,就越显得手段的卑劣和用心的险恶。这就是用自己手中的权力,以正当、合法的理由,来扼杀学生独立思考和批评的权利。说严重一点、尖锐一点,这正是鲁迅说的精神的虐杀,“吃人肉的筵宴”的延续。这件事让我们大家感到震惊,原因就在于此。在我看来,真正应该受到指责与谴责的,应该是学校、老师,而不是这个孩子。 引自 第十二 讲生命的路:鲁迅的期待与嘱咐 此论确实,彼辈看你不爽,故意寻“光明正大”之借口来整你,冠冕堂皇。
我一年前,翻了校规三遍,便自以为可做校规未规定之事,然一老贼训斥,我驳之,惹怒此人,此人遍查校规,竟无法治罪。两星期无讯息,后我欲转学(非因此事),竟因所谓“国家政策”而不得转。此辈遂大得意,次日连下两单,效秦桧故计,“莫须有也”之精神,何等可笑。
一年后,跟班主任谈,其反驳不得,只得顾左右,一曰“为你好”,二曰“不要执着过去”。一笑。
这就说到了我要说的第二层意思:应该如何看待这位山东学生?在我看来,这是一个正常的健康的孩子,包括他的偏激在内,这样的年龄本来就会有偏激。有人说,青春时代是一个人最热情洋溢的时代,最多的梦想,最纯的情感,最强的求知欲,最真的人生态度。在某种程度上这个孩子身上就体现了这样的青春精神。他确实热情洋溢,充满梦想,有最纯的情感,他对我们的学校教育(从中学到大学)如此不能相容,就是因为他不能容忍教育的功利、腐败、丑恶。他有最强的求知欲,否则他不会自学成才。他有最真的人生态度,怎么想,就怎么说,敢于直面现实,敢于说真话,他是用行动响应鲁迅的召唤的。正常的、健康的社会,正常的、健康的教育制度,就应该保护这样的年轻人,引导他走向更健全发展的道路。但依照我们现在的教育所形成的观念和眼光,这样的孩子却是幼稚的、傻的,我想有的同学可能也这样想,只是不好意思说:“好好的前程,你怎么做这样的事。”舆论反而是这样看他。因此,不是这个孩子不正常、不健康;而是我们的教育,以至我们的社会不正常、不健康。是不正常、不健康的教育、社会,把一个正常、健康的孩子看成不正常、不健康:问题就出在这里。 引自 第十二 讲生命的路:鲁迅的期待与嘱咐 我们现在就应该从这样的颠倒里吸取教训,反思我们的教育,反思我们习以为常的许多教育观念。比如,你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说教:“你不能这样,你要适应这个社会,你太单纯了,太幼稚了,你要成熟起来,老老实实的就这么读书吧。”如果按照这样的路走下去,结果是越走越圆滑,进一步从圆滑中谋取自己的利益,到那一步就变成鲁迅说的“聪明人”了。记得我在贵州教书的时候,在一个班学生毕业的时候说过一番话,去年二十年后我们再见面,那些学生还记得我的话:“同学们走向社会,会遇到很多你以前想象不到的问题,你的棱角会逐渐被磨掉,但是我希望大家不要变成鹅卵石,要多少保留一点棱角。”这些老学生说,当时我们并不理解这句话的深意,一走上社会,就懂得了:要保留一点棱角,真不容易啊。这里涉及一个教育理念的问题。我们的教育确实需要引导年轻人逐渐成熟起来,问题是:什么叫“成熟”?“成熟”是不是要把我们前面讲到的所有的“青春精神”全部都丢掉?本来年轻时候是激情洋溢的,“成熟”了就对一切都冷漠了;年轻时是敏感的,“成熟”就麻木了;年轻时是反抗的,“成熟”就屈从了;年轻时是追求真的,“成熟”就变虚伪了。如果真是这样,所谓教育就是把人变成一个“成熟的庸人”,你成熟了,但是你成了一个庸人了。这究竟是教育的成功,还是教育的失败?现在,我们也更加懂得了:鲁迅之所以要我们说真话,直面人生,就是要我们做一个真的人,而不是成熟的庸人。 引自 第十二 讲生命的路:鲁迅的期待与嘱咐 那么,这位山东学生有没有不够成熟的方面,他自身应该吸取什么教训?这是我们要讨论的第三个层面的问题。正像同学们讨论中所指出的,他有不成熟的方面,但不在于他敢说真话,有理想,有追求,这些都是应该坚持的,他的不成熟是另有表现。在我看来,主要是三方面。 引自 第十二 讲生命的路:鲁迅的期待与嘱咐 其后分论之:
一、
首先是认识上的局限。他对他所要反抗的东西,对中国教育制度的弊端并没有真正搞清楚,他的反抗缺乏一种比较深刻的认识。他毕竟年轻,认识问题很简单,以为就是他所在的学校、学校的老师、领导不好,因此,只要换一个学校就好了。他后来对北大医学院为什么那么失望,反应那么激烈?就是因为他原先对北京的大学,对北大,存有太多的不切实际的幻想。他还是犯了鲁迅当年批评的学生的毛病:对“对手”估计不足,自己的幻想也太高。实际上他对自己到底要追求什么,要实现什么样的理想,也是不清楚、不明确的。自然也就对实现理想的道路的曲折、艰巨,用我们讨论中的话来说,就是对改革的复杂性、长期性,几乎是没有思想准备的,因此,他的反抗也就不能不带有很大的盲目性。 引自 第十二 讲生命的路:鲁迅的期待与嘱咐 二、
这也就构成了他的第二方面的局限:他的行动也带有很大的盲目性。他真的就像鲁迅批评的那样,“专一冲锋”,不留后路,不肯妥协,结果是“反遭覆灭”。我们很容易就联想起他的山东同乡李逵,优点是纯真、勇敢,缺点是赤膊上阵,逞一时之勇,缺乏韧性精神,不懂得保护自己。 引自 第十二 讲生命的路:鲁迅的期待与嘱咐 三、
他的思想的盲目与行动的盲目,都不能怪他,因为他还是一个学生。我们前面说的十分可贵的青春精神,和这里所说的思想和行动的盲目性,都是你们这个年龄的学生(中学生,大学生)的特点、优势和局限。(板书:青春精神,盲目性)青春精神需要培育,盲目性需要克服,这都决定了你们需要学习,或者说,你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你们现在所处的是人生的准备阶段。(板书:人生准备阶段)这也正是这位山东学生第三方面的不足:鲁迅说,人必须弄清楚自己的“环境和时间”,而他恰恰对自己的“环境和时间”,即自己究竟处在什么人生阶段缺乏自觉、清醒的认识。他不懂得,作为一个中学生、大学生,自己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是准备,还不是你对社会作贡献、反抗现实黑暗的时候。(板书:学习,准备)主要是两个方面的准备:一个是思想的准备,通过学习,广泛吸取精神资源,为确立自己的生活目标和理想,也就是我们前面讨论过的建立自己的信仰,做好准备;再一个是知识的准备,通过学习,使自己成为一个有文化的人。有了思想、理想、信仰,有了知识、文化,你就成了一个有力量的人。在这个意义上,中学和大学,是一个积蓄力量的人生阶段,你的任务,就是积蓄力量。(板书:积蓄力量)你真正成了一个有知识、文化、精神实力的人,你将来到社会上,才有可能凭借你的实力去有效地为社会服务,对社会黑暗势力进行有力的对抗。如果你没有这样的实力,或者实力准备不足,仅凭一腔热血,一时之勇,是干不了大事,也消灭不了黑暗的,说不定什么都没有开始,自己就先被灭了。而在积蓄力量的时候,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保存实力。(板书:保存实力)你们都喜欢、佩服武林中的大侠,你们应该知道,大侠在练好内功之前,是绝不轻易出手的,别人怎么挑逗,都不出手。不出手,就必须有妥协,有让步,有时候还要忍辱负重。这是为了实现自己的长远目标,有大理想、大志向支撑的妥协、让步、忍辱负重、自我保护,和那些“聪明人”为了求得一时的苟安,趋炎附势、出卖灵魂,是有本质的不同的,因此,这样的妥协、让步,又必须是有限度,有底线的,(板书:有限度,有底线)如果过了度,过了线,最后就屈服于黑暗势力,甚至同流合污了。但如何掌握妥协的度和线,既不能不妥协,又不能一味的妥协,既不能不计后果的牺牲,又不能拒绝牺牲,这是一个人生难题,是需要在长期的人生实践中来具体面对和解决的。 引自 第十二 讲生命的路:鲁迅的期待与嘱咐 按:我经去年之困,尝戒自己:“万言万当,不如一默。忍辱负重,涵养脾气”,却总是控制不住自己去反驳彼辈之言论,没过脑子,直接出口。事后又颇悔,跟此辈纠缠,又有何意义呢?
147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