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2页
羊牛下山
读过 中国政治思想史(全三册)
儒家思想至东京盛极而衰,迄魏晋几于息灭。然北朝以异族侵掳中原,每模仿汉人之文化。其风气与南朝之“宰衡以干戈为儿戏,缙绅以清谈为庙略”者迥不相同。虽先王“道统”,不容夷狄僭窃,然儒学源流,亦颇赖以不匮。故隋末王通崛起河淆,遂为一代儒宗,唐初名臣或出门下。及李氏父子平定天下,宇内又安,大唐声威远播四裔。新罗来请唐礼,日本入朝受经。盛世之乐观与民族自信之心理相共恢复。而儒术亦随之中兴。太宗著曰《帝范》以教太子,武后撰《臣轨》以训百官。受此推扬,几有西汉独尊之盛矣。 ……王通之思想则颇含特点,无论其为人之邪正如何,吾人不可不一叙之,以为唐儒之先导。通字仲淹,绛州龙门人。隋开皇四年生,大业十三年卒。年二十曾至长安献太平十二策,文帝不能用。炀帝即位。征之不就。隐居教学,“门人弟子相趋成市”,“及皇家受命,门人多至公辅”。所著书多拟六经。有《礼论》、《乐论》、《续书》、《续诗》、《元经》、《赞易》,世谓之“王氏六经”。又有《文中子中说》,体仿《论语》。后儒每以王氏僭拟圣经为大罪。不知通生当隋世,衣冠沦丧,声教摧伤之后。孔氏之教,远则见损于魏晋之清谈,近亦未受朝廷之维护。儒学在当时尊严大损,已沦于“诸子”之列,尚不足与释道争短长。王氏拟经,是否为光大儒学之适当方法,固大可疑。然遽以其自命为圣人而谴斥之,似未得知人论世之实也。 引自第372页
52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