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篇 宇文氏之府兵及关陇集团的(附乡兵)》
慕闲 (我与我周旋久,宁做我。)
读过 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
1.府兵制:府兵制初建是鲜卑兵制,是部酋分属制,是兵农分离制,是特殊贵族制。 ①此制之创立,是以鲜卑旧俗为依归,比附周官之文,是为了笼络部下的汉人。 ②仿照鲜卑八部(八国)之制,设八柱国。 ③分团统领,自相督率,不编户贯——兵民分立。 ③广募关陇豪右,籍六等之民为府兵。 ④府兵二十四军有选举治民官吏之权。 2.关陇本位政策: ①宇文泰为与东魏、梁朝争天下,组成一支籍隶关中、职业为军人、民族为胡人(宇文泰所带来的山东人与关内人混而为一,汉人与鲜卑人混而为一),组织为部落式的强大军队,这就在关中地区形成了一个集团——关陇集团。 ②关陇物质本位政策(关于府兵与乡兵): Ⅰ.以周官之文比附鲜卑部落旧制,建立府兵制度。把自己与鲜卑化的东魏和继承汉、魏、晋的梁朝区别开。 Ⅱ.广募关陇豪右,籍六等之民以增军旅。 Ⅲ.改易西迁关陇地区的山东人的郡望为关内郡望。 Ⅳ.府兵将领(及其士卒),改从鲜卑姓,并使之与土地结合。府兵将领都有赐田与乡兵,他们既是府兵将领又是关中豪族,将领与关陇豪族混而为一,是关陇集团变得牢不可去的关键所在。 Ⅴ.乡兵最初指部曲、奴隶。佃客奴隶用于耕田,部曲用于打仗。乡兵的最初含义、乡兵的核心力量,无疑是豪族私人的部曲家兵。 Ⅵ.府兵为中央军队,乡兵为豪族的私军,府兵与乡兵互为两个系统。 ③关陇文化本位政府(关于行周礼): Ⅰ.宇文泰的关陇文化本位政策,即阳傅《周礼》经典制度之文,阴适关陇胡汉现状之实。内容是上拟周官的古制,但这只是一时的权宜之计。 Ⅱ.自西汉以来,模仿《周礼》建设制度的,有王莽、周文帝、武则天、宋神宗四人。其他三人皆受后人讥笑,独宇文泰之制,则史家所称道。原因在于宇文泰、苏绰的人并非拘泥于周官的旧文,而为利用周官的名号,以适应鼎立时期关陇胡汉的特殊需要。故能收到模仿的功效,少见滞格不通的弊病。 Ⅲ.西魏的选举制,不尚门资之论,不仅与成周的封建制度毫无共同之处,而且与魏晋以来的九品中正制度也大相径庭。 Ⅳ.关中为姬周的旧土,宇文泰采用周官古制,用心只在维系人心,巩固关陇集团,而非事事仿古。 ④就整个关陇本位政策而言,物质是主要的,文化是配合的。 3.周武帝对府兵制的改革: ①改军士为侍官,即变更府兵的部属观念,使府兵直隶于君主。这是湔洗鲜卑部落思想最有意义的措施。 ②募夏人充兵,变夏人为军人(胡人),使府兵扩大化、平民化。 ③周武帝改革后的府兵仍是兵农分离的,兵属军府,籍在军府,民属州县,籍在州县。 4.隋文帝对府兵制的改革: ①兵民合一,使军人悉属州县。 ②恢复府兵的汉姓。复姓,表明汉化的主流,终究战胜了鲜卑化的逆流;表明府兵不再是一只胡人的军队,而是一只名实相符的汉人或夏人的军队,军与民的胡汉之分,至此消除。 ③随文改姓表明关陇集团事实上、名义上都是关陇地区的汉人的一个集团。
慕闲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第十七篇 六镇问题(附魏齐之兵)》
1.六镇原指怀朔、武川、抚冥、柔玄、怀荒、沃野,后来变为北方城镇的总称。 2.六镇的设立,前...
-
《第十八篇 北齐的鲜卑化及西胡化》
1.我国历史上的民族,往往以文化来划分,而非以血统来划分。少数民族汉化了,便被视为“杂汉...
-
《第十九篇 宇文氏之府兵及关陇集团的(附乡兵)》
-
《第二十篇 南北社会的差异与学术的沟通》
1.南北社会的差异: ①经济: Ⅰ.南朝的工商业特别是商业,要比北朝发达。 Ⅱ.商税是南朝的一...
-
《第二十一篇 佛教三题》
1.夷夏之辨: ①“律度”即戒律。释迦摩尼为一贵族,佛教戒律可谓为贵族的民主宪法。 ②“和...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