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男还是生女,生产资源还是消费资源
以厌女症为核心机制的社会,被称为父权制。在父权制社会,人们通常有喜好男孩的倾向。不但在出生之后,有时从出生之前的胎儿阶段就开始筛选。更现代的方法是在受精之前就决定性别。在生殖技术中,生男生女的区分是最简便的,只需用离心分离器将有X染色体和Y染色体的精子选出即可。这种一目了然的选生男孩,在统计数据上表现为出生时的性别比例。 发达国家的自然出生性别比例为男105比女100,但在实行独生子女政策的中国,2009年的数据是119比100,男孩比例严重偏高。从医学的角度来说,有依据可以判定这个数据背后无疑有人为操作的因素。在中国,女孩或许是在精子阶段被筛选、在胎儿阶段被抹杀、出生之后不被欢迎的存在。 在东亚儒教圈的日本、韩国和中国这三个国家里,只有目本在选生男孩的问题上显示出不同的倾向。这三个国家都出现了少子化倾向,但对“如果只能生一个,希望男孩还是女孩”的持续性社会间卷调查中,韩国和中国至今仍然是压 倒多数选择男孩,而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前期,选择女孩的人数就超过了男孩。不过,如果就此便下结论说日本的男女平等度提高了,则是过早。这个现象应该这样来解释:在日本,一方面,人们对养育孩子没有信心,男孩教育费用负担沉重,另一方面,对高龄化社会的不安使人们期待女儿将来照顾老人(超过儿媳),这些因素导致孩子从“生产资源”变为“消费资源”,所以,日本进入了一个“养女儿更轻松”的时代。当孩子成为不能期待收回养育投资成本的“消费资源”以后“生女儿更能轻松地享受育儿的乐趣”的想法,反过来证明了养育孩子的负担之沉重。与此相反,在孩子被视为“生产资源(将来可能收回投资成本并从中获益的手段)”的社会里,生男选择还会跋扈横行。对于日本皇室,男孩显然是“生产资源”。 引自 一个男孩的诞生
55人阅读
人生海海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沟通交流,人际关系的别名
K君在网上还写到,“如果我也是‘只要有动漫或色情电子游戏就能满足’的人就好了,不幸的是,...
-
想象力是不能被取缔的,只要他们没有付诸行动
对色情制品的限制,用分级标志或过滤的手法,保护“不看不欲之物的自由”,便已足够。人类的...
-
生男还是生女,生产资源还是消费资源
-
女人追求关系,男人追求占有
男人对妻子施暴或逼复婚而杀妻,如果视为出于男人对女人的终极支配的欲望,很容易理解。女人...
-
家庭中的女性主义:复杂又纠结的情感投射
对于厌女症的男人,只有一个女人不能归入侮辱的对象范畴之中,即“母亲”。 生我养我、不惜辛...
> 查看全部9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