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心的本质
丹尼尔·韦格纳 库尔特·格雷
198个笔记
◆ 推荐序 从人心的本质领略理论之美
>> 作为基础学科,心理学本是管理学、经济学、政治学、传播学的理论来源和上游学科,但是这个关系异化了,心理学似乎早已被应用学科所钳制
>> 人们误把观点当理论。
>> 人们误把言辞精巧当理论
>> 核心应该是基于实证的事实和严密的逻辑推理。太多的所谓理论文章摆出的是似是而非的证据以及非常不严谨的、自说自话的逻
>> 误把二流的哲学当理论。以我所见,大多数理论心理学家都乐于攀附哲学,我也常有此心态,
>> 人们误把全知当理
>> 认为所有理论应该都是正确无误的
>> 只是对社会、心理和行为的一种解释、一种角度、一种态度、一种观点
>> 17个心智能力提取出两个主成分:能动性与感受性。
>> 个维度正好是从主动性和被动性来区分的
>> 能动多则感受少,而感受多则能动少,这叫作道德定型。
>> 并非能动性与感受性,而是身(body)、心(mind)、灵(heart)三维,甚至更多维。
>> 把独特的、自由的、新颖的、有洞察力的观点经由严谨的方法、严密的逻
◆ 第1章 如果人心可以用公式预测
>> 他人思想的不确定性已经成为近几个世纪以来哲学思
>> 法官和陪审团都在纠结:一个人的心智需要达到怎样的健全程度,才能对犯罪行为负责。
>> 心智的两极显而易见:你有心智,可以享有道德权利;而萝卜没有心智,只能被人做成菜吃掉。
>> 第一种是“物理立场”。
>> 而被制造出来的,这就是心智的痕迹。第三种是“意图立场”。在这个立场上,我们意识到存在体的行为是基于意图和愿望的。
>> 多噶派学者认为自我控制和计划能力是人类心智与其他动物心智的分水岭,
>> 事实证明,心智能力并不都聚集在一起。相反,人们是以两种根本不同的因素为依据来查看心智的,我们将这两种心智能力称为感受性(
>> 和能动性(agency)13。
>> 感受性因素体现的是存在体具有内心生活、情感和感受的能力。
>> 我们的能力、智力和行动的基础。在行
>> 道德权利和道德责任
>> 区分非常明显,
>> 世界上存在两种可感知到的心智,每一种都有自己的道德类型,即有思想的行动者和易受伤害的感受者。
有思想的行动者,是能
>> 主体和受体将道德世界清楚地分成两个部分
>> 心智知觉的角度来看,善与恶并不是独立于人性而存在的神秘力量,而只是通过主体与受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事物。故意造成另一个心智的痛苦(比如踢狗)就是作恶,有意地避免另一个心智遭受痛苦(比如阻止别人踢狗)就是为善。
>> 善与恶并不是独立于人性而存在的神秘力量,而只是通过主体与受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事物。故意造成另一个心智的痛苦(比如踢狗)就是作恶,有意地避免另一个心智遭受痛苦(比如阻止别人踢狗)就是为善。我们可以用以下公式来定义道德和不道德的行为:
道德程度的高低=主体的能动性+受体的感受性
>> 道德程度的高低=主体的能动性+受体的感受性
这个定义反映了善与恶
>> 如果企图制造最大程度的不道德行为,你应该把一个非常强大的主体和一个很容易受伤害的受体结合起来。相反,如果希望不道德的程度最小,你就应该把一个弱小的主体和一个不太容易受伤害的受体结合起来
>> 当我们忽略了自己,体会不到自己的能动性和感受性时,我们的心智也会变得隐秘。
◆ 第2章 与动物为伴
>> 植物具有能动性,甚至具有感受性,但我们通常不认为它们具有心智,因为它们主要是在缓慢的动作中表现出能动性和感受性。
>> 时间尺度上的人类中心说指的是我们从人类时间的视角来看待世界,包括心智。
>> 倾向于认为动作较快的动物(用斜的实线表示)具有更多的心智(对意识和意愿能力进行评级)
>> 我们用动物的人性化作为衡量其心智水平的粗略指标。当然,“人性化”的问题可能像心智的问题一样模棱两可,因此我们通常依赖简单的外形特征来进行判断,比如是否有眼睛。
>> 能够做复杂的运动是人类的另一个特征,我们将这种特征归因于心智
>> 心智水平并不相
>> 人们常常争论我们是在见证真正的同情还是在误解纯粹的本能。动
>> 动物不仅会对那些易受伤害的或受苦的个体(道德受体)做出反应,而且当它们成为不公正的受害者时,还会对道德主体做出反应。例
>> 生活中,当某人为我们做了好事时,我们大多数时候都会想要报答他们,而爱心传递就是为你们之外的其他人做好事,并且希望自己打造善行链的第一个环节,之后它将不断延伸下去
>> ,很多动物显然在意友善和公正,但因为其能动性有限,所以不能始终采取友善、公正的行为。非人类的动物虽然具有一些复杂的推理能力,但它们的前额叶皮质很小,就像青少年一样,因此不能很好地控制冲动,也不能很好地理解自己的行为给他人造成的影响(10)。动物可能在99%的时间里是温柔、友好的,但在它们饥饿、受到惊吓或愤怒时,就另当别论了。
>> 因此我们偏爱乖巧可爱、不会伤人的小型动物。这种倾向源于进化。
>> 对宠物的爱有时似乎超过了对其他人的爱。
>> 由于宠物更多的是易受伤害的感受者,而不是有思想的行动者,因此我们会把它们归入道德受体的阵营,关注它们的痛苦,担心它们被虐待,而且通常都会原谅它们对我们的冒犯。
>> 说明感受性比能动性更能影响动物权利。
>> 被我们批准进入心智俱乐部的生物不一定是最应该进入的,而是与我们有情感联系的生物。
>> 仅仅是给动物贴上“食物”的标签,就能大幅降低我们所认为的动物感知痛苦的能力56
>> 而且人性比解决问题的敏锐性重要,这说明心智知觉更多的是一种感觉,而不是推理。我们可以用眼睛去看,但在审视动物的心智时,我们似乎用的是心。
◆ 第3章 制造机器人
>> 较孤独的人会认为这些机器的心智比较多,包括目的、意识、情感和自由意志5
>> 消极事件比积极事件更容易引起心智知觉
>> 但是公平感和怨恨经常会使人拒绝不公平的分配
>> 我们可以把心智知觉上的消极偏见看成是二元道德完型的一部分,因为在受到伤害和感到被利用时,人们会寻找有能动性的心智来为此负责。
>> 通常是以自己为中心的,以自己的视角看待所有事物。更学术的说法是,对生活中的很多事,我们的头脑中都有“图式”
>> 因为图式是潜意识
>> 无论你对自动机器友善还是残忍,赋予它们心智都是试图理解和控制周围世界的不可避免的结果。
>> 对心智的感知似乎有两个显著的动机:感到孤独和渴望控制。在
>> 记忆的这种分散性在我们与他人的互动中尤其明显。
>> 人们在经过长时间一起工作或生活之后,相互之间会分享存储的记忆。
>> 人们确实需要把搜索引擎作为知识拐棍。
>> 摩尔提出每两年计算能力将大约提高一倍19。
>> 因为人类和机器人之间有着明显的界线。这条界线就是心灵、本质或者只是“人性”,
>> 恐怖谷。

>> 说明感受性是机器人的禁区。
>> 恐怖谷应该被称为“感受谷”,人们认为有感觉、有情感的机器和没感觉、没情感的人都是令人毛骨悚然的。
>> 感受谷说明奥威尔的判断是对的,人们从根本上期望别人有情感、有感觉,而认为机器不应该有情感、有感觉
>> 当机器被认为既有能动性又有感受性时,从心智知觉的角度看,它们将成为人类中的一员。
◆ 第4章 隐形的受害者
>> 虽然受体既容易受到恶行的伤害,又容易得到善行的帮助,但是我们通常更关注黑暗的一面。我们想知道某人或某事物受了多大的苦,如何减轻这种痛苦,这次受害是否会导致持久性伤害。对受体来说,最重要的问题是痛苦,包括痛苦的感受和避免痛苦的权利。但是痛苦究竟是什么,我们怎么知道其他人是否感到痛
>> 在人类的所有感受中,没有什么会比痛苦更真实、更直接、更抓人
>> 安慰剂效应
>> 对流行药物的很多研究显示,它们并不比糖丸和乐观精神的组合更有效8,这些药物包括缓解疼痛的泰勒诺(Tylenol)或扑热息痛9
>> 所推崇的尿疗法(喝尿的一个好听的说法)其实只是得益于安慰剂效应16。
>> 疼痛有两个不同的组成成分,即感觉成分和情感成分
>> 把自己的感受(例如我不喜欢沙丁鱼)作为他人感受的替代品(例如别人不
>> 你通过“推理”来理解奥尔佳的想法,这回不同于运用你的想象,你会运用关于其他人心智的已知理
>> 因此只有当别人与我们非常不同时,我们才会放弃聚焦于自我的模拟,而去依赖理论化的方法
>> 果某人与你相似,那你就可以通过你的感受了解他们的感受(模拟);但如果他们不像你,那么你最好依靠明确的理论来解释他们的行为(推理)
>> 使我们更多地关心他人的心理状态。推理运用的是不带感情色彩的关于刺激与反应的理论
>> 模拟是用我们自己的感受来预测别人
>> 而推理的基础是我们的能动性(推理出疼痛
>> 正是模拟使我们产生了共情
>> 它是否不同于同情或怜悯28。德语中“共情”(einfühlungsvermögen)这个词能够澄清这些问题:当你不多不少地感受到他人的情感时,这就是共情
>> 表达了分享他人感受的概念
>> 9共情不仅超越了冷静地认识到他人的痛苦,而且与他们一起受苦。
>> 的必要条件是心灵相通
>> 表现得脆弱、容易受伤害也是激发共情的一种方法
>> 易受伤害的特点会引发人们的同情和怜悯34。易受伤害与同情之间的联系可能是进化的结
>> 这说明,有时候患者和他们的配偶对疾病具有深刻的见解。毕竟他们是唯一能够从内部感受疾病的人。
>> 太多的同情或悲痛会干扰客观的临床判断,也会造成情绪倦怠43。因此医生信奉麻木,不动感情
>> 生来说是无关紧要的,甚至医生对此是无动于衷的。这就是为什么外科医生会用一张床单把患者盖起来,只把边长约2.5厘米的正方形大小的相关手术部位露出来的原因。在准备切开患者的身体时,如果医生看到患者脆弱的脸,他很可能会下不去
>> 无论倾听者是受过训练的心理学博士,还是非心理学专业的大学教授45。这种“谈话疗法”的效果和药物治疗的效果一样好,甚至能导致相同的大脑改变46。所以,当一位感到郁闷或焦虑的朋友来向你倾诉时,你务必认真倾听,把他们既作为受体又作为主体来尊重
>> 甘地从受体变成了主体,我们把这个过程称为道德转变(m
>> 行动者,就很难将其看成是易受伤害的感受者。能动性和感受性之间这种相反的关系被称为道德定型(moral typecasting)。道德定型反映了我们在第1章中探讨的心智知觉断层线,就是将心智俱乐部一分为二的界线,把人分为有思想的行动者和易受伤害的感受者两部分
>> 好的道德主体(例如特蕾莎修女)和坏的道德主体(例如希特勒)都被认为相对地不容易受痛苦的影响,而道德受体被认为相对地不必为不端行为受指责54。道德定型的这两个方面,即主体的不敏感和受体的无过失,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 所以,下一次当你的无私之举被当众表扬时,你要小心了:为他人做牺牲会让他们更容易把你牺牲掉
>> ,当受害者更加无助时,二元道德完型促使我们把通常缺乏能动性的个体看作恶棍。
◆ 第5章 与敌人对峙
>> 即使没有身份认同,也很容易形成不同的群体。
>> 第一个要素是对人的态度是友善的还是残忍的
>> 二个要素是相互性,也就是回报他人的专门术语。相互性就是当你对别人友好时,别人也善待你;当你对别人不友好时,别人也会憎恶你。
>> 第三个要素可以使个人的朋友和敌人上升为“我们”和“他们”的群体关系。这个要素就是传递性。传递性意味着分享你朋友对别人的看法,也就是喜欢你朋友的朋友,厌恶你朋友的敌人。
>> 体内部合作,对外冷酷无情。
>> 催化剂。在物资充足的时候,人们没有必要去争夺;但当资源紧张时,争夺与否事关生存
>> 如果你有一个群体作为你的后盾,在争夺中就会更容易获胜。
>> 对他们去人性化,剥夺他们的心智,把他们踢出心智俱乐部
>> 人性化被称为“动物化”。
>> 去人性化被称为“机械
>> 动物化会使奴隶制变得合理
>> 机械化否认人的感受性,同时强调他们的能动性。与这种部分的、补偿性的去人性化相比,最极端的去人性化会完全剥夺人的心智,既否认感受性的存在,又否认能动性的存在。这不是动物化或机械化,我们称之为物化,
>> 是把某人看成动物或机器人,而是看成根本没有心智的物体。
>> ,认为性欲化会把人物化,即性物化,剥夺他们的自主性和主体性也就是他们的能动性和感受性26。从理论上讲,男人和女人都会被物化,但对性物化的研究通常围绕着男性对
>> 化不仅使被物化者焦躁不安,而且会逐渐破坏性别平
>> 广告中通常会展现女性的身体,而只展现男性的面部,这种现象被称为“脸主义”
>> 给存在敌意的性别偏见的男性展示女性穿着比基尼的照片,同时对
>> 些男性没有把衣着暴露的女性当人来看待,而是将其看成可以满足他们欲望的物品,可以被利用和操纵,就像几个世纪前康德所揭示的那样39
>> 孤独症患者也很难感知别人的心智
>> 是存在着一个连续的受损心智知觉谱
>> 面部表情与情感联系起来方面存在障
>> 管处于受损心智知觉谱较高位置的人难以解读其他人的感受,但他们承认别人通常是有情感和感受的。他们虽然不能分辨某人是在鼓励你还是若有所思,但他们知道别人是有感受能力的。
>> 神变态是孤独症的险恶近亲。孤独症患者虽然困惑不解,但他们还是关心他人的;而精神变态的人冷漠、有心计。
>> 精神变态者通常能判断出他人的想法和感受,哪怕只是为了操纵他们,但他们的确很难理解他人的痛苦
>> 对他人痛苦的不敏感可能源自他们无法感受到这种情绪。
>> 腹内侧前额叶皮质正常的人在考虑对别人做出伤害行为或进行风险很大的赌博时,其情感会有一些不良反应,但腹内侧前额叶皮质受损的人则不会,比如精神变态者48
>> 前额叶皮质正常的人能够控制他们的冲动,而眶前额叶皮质受损的人则为所欲为,哪怕做出反社会的行为,就像精神变态者一样49。
>> 公正世界信念[插图]一个人受的苦越多,他将受到的指责就越多。
>> 当人们在身体、心理和时间上接近拷打时,他们会认为实验者同谋痛苦越大、罪责越重
>> 人们觉得距离拷打很远时,比如吃早餐时在《纽约时报》上读到这条新闻,他们会认为受害者比较无辜。但是当人们觉得自己参与了拷打时,无论他们是监狱看守、中央情报局的决策者,或只是投票支持审讯的公民,都会认为受害者应该受到指责,应该受苦,由此证明拷打是合理的。
>> 拷打的例子说明在扣动扳机之前,我们都是有良知的反对者;一旦扣动扳机,心理过程就会开始将不当行为合理化。
>> 些军队鼓励用恶意的措辞来形容敌人,以此来区分“我们”和“他们”。虽然这些称谓是去人性化的,
>> 减少群体之间敌意的一种方法是建立需要双方合作才能达成的共同目标。
>> 创造深厚的兄弟之情的最佳
>> 当然,一旦共同的敌人被打败了,那些被抑制的宗派差异必然会死灰复燃。
>> 实现团体内部和谐的最佳途径或许是欣赏肥皂剧。没错
>> 更用心地倾听那些看起来与你不同的人的心声。但是有时倾听对我们并无益处,因为有些心智完全是沉默的。
◆ 第6章 守护沉默者
>> 波(8~13赫兹),其他的周期还有β波(14~40赫兹)、θ波(4~7赫兹)和δ波(1~3赫兹)12。α波是中型波,它标志着人处于清醒放松的状态。β波比较快,说明注意力集中,在解决问题。δ波比较慢,处于沉睡或不受干扰的冥想中时会出现这种波。
>> 睡眠的δ阶段,身体会修复自己,排出神经废物。当你设法把在这个阶段的某人叫醒时,他通常会迷迷糊糊,分不清方向14。
>> 睡眠的最后一个阶段被称为快速眼动睡眠(REM)
>> 心智的角度看,最重要的是,做梦就发生在快速眼动睡眠阶段15。无
>> 即使是植物也能对自己及其周围环境做出反应23,但它们当然不具有我们所关注的心智。
>> 闭锁综合征就像它的名字所暗示的一样。患者发现自己被囚禁在他们不听使唤的身体里。这是一种最严重的瘫痪。与半身不遂(一侧的手臂和腿瘫痪)或四肢瘫痪不同,处于闭锁状态的患者只有一两块肌肉能动。从心智的两个维度来看,感受性一般不受影响,但能动性严重受限。闭锁综合征患者是只有感受,没有行动;只有输入,没有输出
>> 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
>> 唯一的沟通途径是用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或脑电图直接读取大脑状态。
>> 外界所有的沟通都是通过一个开关,她可以用面颊的细微动作来触碰这个开关29。
>> 这两种情况发生后,他们确实会比平常更快乐或更悲伤,但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又基本回到了之前的幸福水平35。
>> 了解情感预测的不准确还会让我们在依赖生前遗嘱时产生犹疑
>> 毫无疑问,被试认为活人比植物人和死人都更有能动性和感受性,但认为植物人比死人还缺少心智功能39。
出现这种奇怪的逆转的原因在
>> 胎儿能够在母亲的子宫里活动时,法律开始把它作为生命来考虑。”41
>> 孤独症的症状是无法理解他人的心理,无法进行交流,这些恰恰是情感联系的基础。患有重度孤独症的孩子本身并不是不会说话,而是缺乏表达或交流感受的能力,这会让他们的父母觉得孩子不爱他们。
◆ 第7章 融于集体
>> 格式塔心理学家主要研究视觉知觉,但他们发现的“组群”五原则也适用于对人的感知:邻近性、相似性、闭合性、连续性和共同命运
>> 存在的事物无法把人们团结起来,因为它们太不具体了
>> 闭合性的原则认为,最显而易见的形状或群体具有明确的边界。
>> 邻近性、相似性、闭合性、连续性和共同命运结合起来,就得到了群体性的一个尺度,它通常被更科学地称为“实体性”,
>> 正是群体性剥夺了单只绵羊的心智。
>> 任何人在群体中都会显得比较傻,包括青少年、大学生和老年人。
>> 正如预测的那样,实体性强的群体成员会被剥夺更多的个体心智5。
>> 的是,群体成员被剥夺的心智并没有消失,而被认为是群体整体的心智
>> 群体本身一般被视为有思想的行动者,而不是易受伤害的感受者。团结的群体具有能动性
>> 感受是基于个体的,因此人们常常会花很多钱帮助某个人,但不会花钱帮助很多人。
>> 同情他人时,我们会给予帮助。对一个美国女孩的经历产生同情,比对成千上万个不知名的非洲孩子产生同情更容易
>> 作为个体是有好处的,这不仅体现在你受到伤害时,而且体现在你造成伤害时。
>> 企业是半个机械人”
>> 群体缺乏感受性的特点,恰恰是仅对其进行财务处罚不能令人满意的原因。设
>> 阴谋论的一个例子,广义上被称为化学凝结尾迹理
>> 人类社会有多古老,阴谋论就有多古老。
>> 伤害驱使我们寻找应该受到谴责的心智,
>> 第一点是我们夺走个体成员的心智,把它赋予群体。第二点是我们经常会把过错归罪于群体。恶
>> 群体不仅会让人们觉得其成员没有心智,而且会真的夺走成员的心智。
>> 失去个人思维,屈从于群体思维。
失去个人思维,屈从于群体思维被称为去个体化。
>> 人们为了共同的目标聚集在一起时,无论是体育赛事还是其他活动,心智似乎都会离我们而去,被群体的心智代替。这种被称为“共同意识”(we-feeling)的令人陶醉的感觉是一种被改变的意识状态
>> 同步性特别容易引发这种“共同意识”
>> 同步性不仅能助长群体的善行,也能助长群体的恶行。
>> 匿名使群体成员更加认同群体,更容易把外人看成是敌对
>> 他发现作为团队一员时比独自拉绳子时付出的努力少得多,这种效应有时被称为林格尔曼效应39
>> 群体既能导致最愚蠢的行为,也能产生最智慧的行为。然而,只要我们知道群体有助于集思广益,这个矛盾便可以解决。从个体来看,这些成员不算聪明,但他们聚在一起时能创造出比个体智慧总和更杰出的结
◆ 第8章 追忆逝者
>> 论者认为物质就是一切,原子构成了椅子、汽车,你的身体负责你的心智。在一元论者看来,并不是心智高于物质;相反,心智就是物质。在一元论者的世界里,身体的死亡意味着心智的死亡,因为心智只是身体的一种表现(尽管很重要)。
二元论者认为心智完全区别于物质。根据这种观点,心智是非物质的,没有明显的物质性质,因
>> 几十年的科学研究已经表明,遥视是不可能的事情,心智只能通过无趣的身体途径进行感知
>> 公平地说,人们甚至连适度的复制都不喜欢。我们可能会喜欢志同道合的人,但如果一个朋友和我们喜欢完全一样的书、音乐、电视节目、未来的伴侣,我们就会觉得有点烦。“
>> 人类的大脑其实会主动抑制对死亡的思考。
>> 目前只有两种有可能实现永生的方法,要么让人体在冷冻储存的状态下耐心地等待科学技术的发展,给衰老按下停止键;要么加快计算机的发展,使它达到奇点(33),这样我们的意识就可以被上传
>> 由于大多数人认为自己本质上是个好人,所以他们很乐意把英雄同化到他们自己的自我概念中。这可能只是一厢情愿的想法,但很多人喜欢把自己的善行看成是对榜样英雄的延续。相比起来,坏人和我们好像没有什么交集,我们认为他们和我们完全不同,对我们有一种徘徊不去的威胁。好人继续活在我们心里,坏人活在地下室里。
>> 好人和坏人继续存在的方式源自道德角色定位现象,我们在第4章中探讨了道德角色定位。
>> 好事或做坏事的人会被认为特别有能动性,不容易受伤害。英雄和恶棍不仅看起来很难被伤害,很难被杀死,而且即使被杀死,他们的心智似乎也很难彻底消亡。
◆ 第9章 敬畏之心
>> 人们之所以假设存在这种超自然的歹毒行为,原因和高度活跃的能动性探测装置背后的原因相同:如果你不得不猜测某人的意图,最好的做法是保持警惕,并假定他们是来伤害你的
>> 因此进化需要能够让人们进行合作的机制1
>> 群体的缺点是它们的成就不会像大社群那么多。
>> 这也造成了合作问题。
>> 合作在进化上的重要性解释了为什么神明似乎更关心你的道德品质,而不是你的兴趣爱好。
>> 相信存在地狱的人越多,国家的犯罪率就越低19。宽厚仁慈的神让人有安全感,而地狱的威胁使人有道德。
>> 富人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获得控制感和能动感,因此不太需要神的指引
>> 指责对象没有下落时,也就是出现了“道德缺口”时,人们会看到神。
◆ 第10章 自我的幻象
>> 心理学的一部分启发是,认识到我们对世界的了解可能存在偏差,当涉及自我时,这种认识的扭曲程度最大
>> 为了让自己不显得那么肤浅,我们编造了一些其他原因。
>> 行为或其他事情的解释是不是错误的。相反,我们一直试着证实我们认为自己已经知道的事情,这种倾向被称为证实性偏差。更严格地说,证实性偏差是指为了支持预先存在的理论,在搜索、解释和回忆信息上存在的系统性扭曲15。
>> 社会心理学认为人们通常受环境的支配,环境通过人们无法觉察的暗示发挥影
>> 执行意向采取的形式是“如果X,那么Y”。以圣诞节文章为例,X是“拆完礼物”,Y是“上楼,打开电脑”。
◎ 以减肥为例,执行意向可能是“如果饿了,我会打开冰箱,拿出蔬菜,而不是蛋糕”。
>> 试图控制思想反而会使它变得更加难以驾驭。
>> 虽然人们经常会压抑一些想法,但更经常做的是进行相反的努力
>> 心智的情况中,把记忆(过往经历的纤维)粘在一起的胶就是它们发生在一个人身上的事实,相同的细胞集合
◆ 点评
认为一般
这书前两章阐述感受性和能动性还有干货,后期严重烂尾,东拼西凑,文章质量极差,无阅读感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