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纲独断的弊端
皇帝将这些大大小小的日常行政工作全部包揽到自己一个人身上,勤则勤矣,但效果却未必好。一个人的精力、时间总是有限的,而且随着年龄增大,精力衰减,政务必然随之懈怠,这在高龄的康熙皇帝与乾隆皇帝两人身上表现得最为明显。 与此同时,因为皇帝独揽大小所有权力,大臣沦为单纯的执行工具,缺乏主观积极性和随机应变的能力,一切都要等待皇帝的指示,一旦发生紧急情况常常应对不及,雍正年间对准噶尔的战争很大程度上就是因此而败。 康雍乾三帝都有过人的精力与责任心,以及超越常人的政治能力,他们可以几十年如一日高强度地处理政务,乾纲独断体制适合他们,但并不适合他们的子孙;而清朝皇帝最重祖制,墨守成规,他们的后代皇帝在这个体制中就勉为其难了。当然从另一角度看,在决策英明的前提下,乾纲独断体制也有其效率高、执行力强的长处,康熙皇帝、乾隆皇帝数次重大征伐均出自于本人的独断,并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汉武帝的独断专行同样也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的历史。但像这样雄才大略的君主毕竟是极少数,更多的平庸或昏聩君主的独断专行却带来了灾难。 …… 掌握的权力大,就意味着承担的责任重,也就要求皇帝本人的政治素质与能力要强。虽然康熙皇帝创建了秘密立储的制度,但如何确保皇位继承人素质的问题仍然是乾纲独断体制的最大隐患,因此这个体制的继承人风险要远高于皇帝与官僚共治体制。 引自 皇权独大:本朝无名臣,亦无奸臣 \ 265
246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