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应该……
“二成的女生比”就像一堵无法逾越的高墙。 引自 第1章 拒绝“东大女子”的东大社团 不为自己发声的好学生的生存智慧,这正是《对不起,我是东大毕业生》作者中本所说的“东大女子力”。 中野决定为自己发声。她探讨高学历女性的痛苦,不是作为一个个体的经历,而是作为一个社会结构的问题来分析。她怀着九个月的身孕去参加研究生考试,采访了十五名高学历女性,完成了她的硕士论文,于是有了这本书。 引自 第1章 拒绝“东大女子”的东大社团 所谓“倒置的性别社会化”,就是女性试图否定自已的“女性特质”,渴望成为“名誉男性(特殊女性)”的心态。一直以来把自己当作“名誉男性”的高学历女性在直面生育问题的那一刻,会好像突然掉进陷阱里一般,发现“男女平等”的“不平等”。 引自 第1章 拒绝“东大女子”的东大社团 也就是说,四个男人里有一个结不了婚,结了婚的三个人里有一个会离婚。所以,我会适当地让他们思考一下以离婚为前提的生命历程。因为面对打击率三成五的打者,试图不让对手击出任何一支安打,这样的计划风险实在是太大了。(濑地山) 引自 第1章 拒绝“东大女子”的东大社团 当一个社会开始进入人口负增长的阶段,很多人觉得“东大女子型”的人生轨迹才是今后结婚的夫妻应该努力的方向。但是在国民的生活方式新旧交替的过程中,就算是非常优秀的“东大女子”也面临着激烈的冲突。这时候如果“东大女子”的生存战略输给了“女大女子”的生存战略,那么整个国民的生活方式也就无望改变了。 引自 第2章 “二成女生”对女生来说是天堂吗? 虽然社会上在提倡男女共同参与和女性发丧,只上山业口的中举制还是完全由男性主导的,并没有发生改变。年轻的男性员工可以自然地适应男性社会的规则,在略显粗暴的指导下快速成长。作为绝对少数的女性员工,本来适应男性社会就不容易,再加上周边的顾虑,发展机会比男性员工要少很多。 引自 第3章 “玻璃天花板”和“陷阱” 习惯了跟“东大男子”相处的社交型“东大女子”,进人日本一流商社后,也能在男性社会中发挥自己的实力,将高学历男子们调度于股掌之间。这虽然是从结果倒推,但也可算是一种解释。 引自 第3章 “玻璃天花板”和“陷阱” 为慎重起见,在此我想先做一个说明。一般而言,在男性主导的社会中女性的发展非常受限。不仅如此,对女性的“客观评价标准”本身可能就已经包含了无意识的偏见,其实并没有那么客观。 引自 第3章 “玻璃天花板”和“陷阱” 作为一名主夫,堀达说他无法想象在夫妻俩都是正式员工的情况下,如何一边带孩子一边经营家庭。日本企业对员工的工作要求和育儿之间的兼容性非常低,堀达对此有切身体会。 引自 第3章 “玻璃天花板”和“陷阱” 日本的企业总是倾向于培养通才,希望员工不论被分配到哪个部门都能够无缝对接。但从员工的角度来说,他们很难拥有一技之长。结果导致,如果不在同一家公司工作就无法累积经验,一旦工作经历被打断,就很难再就业。 对那些因为分娩育儿而不得不中断自己事业的人来说,这种社会构造是非常不友好的。作为对策,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培养自已的专业性,通过考取资格证等方式,让自己即使事业发展被中断,也依然能以同等的条件重回职场。 引自 第3章 “玻璃天花板”和“陷阱” 所幸2000年以米,类似育儿假制度的支援制度正在增加,但利用这些制度、将大量时间投入育儿工作的责任如果都落在女性身上,那企业在雇佣女性的时候就会考虑更多这部分的风险。结果出现了一个极具讽刺意味的局面,这些制度的设立反而助长了社会上性别歧视的风气。 尽快复职后申请缩短工作时间,就无法完成生育前的工作量,要应对紧急情况也有困难。不能跟以往那样“像男性一样”工作,只能默默忍受“妈咪路径”(Mommy Track)。 即便如此,兼顾工作和家庭还是令人焦头烂额。因为现代女性不仅要完成昭和时代全职主妇做的事情,而且哪怕缩短时间也还是要像正式员工一样工作。 不论丈夫有多配合,身在竞争激烈的日本大企业,男性中心文化根深蒂固,能做的事情非常有限。就像企业战士这个称谓一样,他们每天都处在堪比战场的高度紧张和高压状态下。“东大男子”在这类环境中工作的概率非常高,加上不服输的性格,他们极有可能成为职场竞争的赢家,因此没有多余的精力照顺家庭。 而妻子无法从“妈咪路径”中获得价值感,又不满公司对她的评价,最终在平衡工作和家庭的过程中筋疲力尽。好不容易从东大毕业进入一流公司工作,最后却选择辞职,这样的案例并不罕见。 同是东大毕业,丈夫能在职场上继续实现自我价值,而自己却只能半途而废。不难想象,这时候妻子心里会感受到强烈的不平衡。《“育儿假世代”的困境》描述的正是这一现象。 更有甚者,妻子还要忍受公公婆婆的责备。他们含辛茹苦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才,希望儿媳是一位传统意义上的贤妻良母。…… 引自 第4章 “东大的女生比例”:比“男性育儿休假率”更重要的社会指标 总之问题的本质不是“男VS女”。不论男女,承担家务和育儿的人的价值被低估才是问题。借用斯劳特的说法,就是“竞争VS照料”的问题。 引自 第4章 “东大的女生比例”:比“男性育儿休假率”更重要的社会指标
110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