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 作为现实支撑物的幻象
齐泽克指出不能混淆实在界与被象征化了的实在界,意识形态幻象中拥有无法被象征化的硬核(hard kernel)。如果混淆了这两者,主体就会彻底陷入永远无法穿越意识形态幻象的错觉中,而这种错觉正源于意识形态幻象。所以不能够庸常地去理解“生活只是一场梦”“我们的现实只是幻觉而已”。
我们必须要直面永远存在无法被象征化的创伤性内核这一事实,原初欲望是无法被化约的。如果我们尝试用符号秩序去捕获一切创伤性,无意识的原初欲望,有时会产生灾难性的后果——用经验世界中的符号诠释原初欲望,并在诠释过程中合理化这种欲望。(由此,汉娜阿伦特坚持的“理解并非原谅”是不可能的悖论)
齐泽克同样以排犹主义举例——当排犹情绪被人们试图用符号秩序解释时,人们自以为客观的审视往往会得出以下结论:
“犹太人的确在金融方面盘剥了非犹太人,他们的确有时引诱了我们年幼的女儿,某些犹太人还不定时洗澡。这与我们排犹主义的真正根源毫不相干,这不是明摆着的事情吗?” 引自 11.作为现实支撑物的幻象 有人会持这样的发对意见,认为日常经验事实会纠正这种意识形态偏见。齐泽克对此进行反驳:意识形态就是我们经验事实的全部,一旦将原初欲望纳入到意识形态的解释网络中,意识形态所建构起的社会现实本身已然发生了变化。齐泽克举了一个例子——
“我们那位可怜的德国人,如果他是一位一意孤行的排犹分子。对于他而言,他面对的一边是有关犹太人的意识形态形象(阴谋家,操作者,对我们大肆盘剥的人),一边是对好人犹太邻居的普通日常体验。面对这两者之间形成的鸿沟,他将如何应对?他的反应是,把这一鸿沟、差异转化为排犹主义的证据:你看他们多么险恶!认识到他们的真正本性,是很困难的,他们把自己的真实本性掩盖在日常表象这个面具下面。正是对其真实本性的掩盖,正是这种阴险狡诈,构成了犹太本性的基本特征。” 引自 11.作为现实支撑物的幻象
77人阅读
白昼如焚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1.8 信仰的客观性 (作为抽象实存物的中介)
在解释了应该在实践而非认识的维度去理解意识形态幻象后,齐泽克在这一小节当中论述了作为意...
-
1.9 “律令就是律令”(律令作为偶然性的独裁者)
这一小节是关于信仰客观性的另一个维度,即真正的信仰表现为:服从于律令的绝对权威后被回溯...
-
1.11 作为现实支撑物的幻象
-
1.12 剩余价值与剩余快感
遭受阉割过后的剩余不可被化约,剩余快感与剩余价值正是这种欲望原因-客体最好的说明。因此齐...
> 查看全部10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