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作者的话
这本书要提出的问题是:“我们如何改变?”答案藏在“与他人的相处中”。
序:当痛苦可以被言说
我是一个心理咨询师。很多人对这份职业充满幻想。我在网上开了一门心理咨询师的教学课,每天在后台收到各种各样的提问。问得最多的永远不是技术,而是对咨询师本身的好奇:“心理咨询师吸收了那么多的负能量,如何化解?”“遇到特别不喜欢的来访者怎么办?”以及,“咨询师有没有想不开的事?”我总觉得,这些问题背后,暗含着对“心理咨询师”这个角色的迷思,用过度理想化的方式,叩问其存在的真实性:身为一个活着的人,你也有普通人的痛苦吗?这种疑问某种意义上是个悖论——假如不痛苦,你就不曾体味真实的人生;假如你也深陷痛苦,你凭什么帮助别人。
你会看到最核心,也是最有效的办法,始终是一条常识:你没法逃避痛苦,只能承认。但最根本的办法,说来说去只有一个,就是诚实。诚实地承担来访者遭遇的无常,也诚实接受自己哪怕有此觉悟,仍会有无法负担之重。
“那样的话,心理咨询还有什么用?”人们可能会问。要我来说,答案就是没用。当然,有一个安全的地方,一个愿意倾听的人,人们可以有机会讲述这些痛苦,多多少少会让人得到一点告慰。讲述本身应该是有意义的。但如果再问,意义究竟有多大呢?很难说得清。
我们改变不了问题,但我们可以改变对问题的态度。或者说,只要能够看到问题的存在,就已经改变了面对问题的态度:在书里,有人更积极地找人求助,有人更坚定地付出了代价;有人会调整计划,定出更合理的日程表;有人会及时行乐,把握当下能把握的每一分钟;有人会说出他对一件事的真实感受,即使它可能让别人不舒服;有人终于为曾经犯下的错误忏悔,不在乎是否获得原谅……这些过程很痛苦,同时也是改变的必经之路。人们在生活中走过无数弯路,确认可不可以逃避。而最后你会发现,整本书都在讲这个故事:洛莉的故事,所有人的故事,说到底都是同一件事——我们无法逃避痛苦,只能承认。
承认本身,就是最隐蔽也最关键的改变。这就是心理学为什么用看上去如此无力的方式——交谈——去应对看起来如此无可改变之事。当痛苦终于被言说,人们才能获得最基本的勇气,去看、去感知、去信任。我们才有勇气从对方眼睛里看到自己在做什么,也有智慧去思考为什么做,或者,还存在哪些不同的选择。语言让我们沉静,不急着改变,而是储备时间与能源。交谈让我们接纳自己,接纳自己的痛苦,也接纳我们用来逃避痛苦的徒劳无功的尝试。等做好准备,它会转变成更积极的行为。
这是一个好故事。每个人的改变都足够公平,与他们为之投入的代价相比,一分不多,一分不少——正是生活本来的样子。洛莉用她和来访者们的每一处转折、每一段对话提醒你:不要心存幻想。这个世界没有奇迹。你无法逃避你所遇到的痛苦,心理学也不能提供任何幻想,但不要忘了,世界上也有这样的地方,有这样一些人,可以直面这个无处可逃的、困惑的、痛苦的你。你们坐在一起,随便谈谈。你可以言说真实的你,而这就是心理咨询的奇迹所在。
李松蔚(临床心理学博士,资深心理咨询师)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卡尔·荣格说过:“人们会想尽办法,各种荒谬的办法,来避免面对自己的灵魂。”但他还说过:“只有直面灵魂的人,才会觉醒。”
圈圈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