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商品和货币
一、名词解释
自然经济:自然经济是在社会生产力水平很低、没有社会分工或社会分工很不发达的社会中,为了直接满足生产者个人及其家庭或本经济单位自身需要而进行的以自给自足生产为特征的经济形式。特征:1.自然经济是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的经济;2.自然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封闭性和保守性经济;3.自然经济是发展缓慢、规模有限、对自然界依附性很强的经济;
商品经济:商品经济是直接以市场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统一。商品经济自身经历了简单商品经济和发达商品经济两个阶段。(一)商品经济产生的基本条件:第一个条件是存在社会分工。社会分工使得各行各业的生产者或经济单位各自生产出不同的产品,而每个社会成员在生产和生活上又需要多种多样的产品,为了满足各自的多种需求,必须在分工者之间互通有无,使得各自所生产的不同产品进行交换成为必要。第二个条件是社会分工者之间存在着各自独立的经济利益。正是由于社会分工者各自有着自己独立的经济利益,你的是你的,我的是我的,因而他们之间相互需要对方的产品时,不可能无偿地取得,只能通过各自生产的产品进行交换,而且这种产品的交换必须是对等的,彼此之间谁也不能占谁的便宜。要做到这一点,唯一的途径就是把各自的产品作为商品进行交换,商品之间的交换就是按照商品的价值量进行等价交换。(二)商品经济的基本特征:1.商品经济是竞争性经济;2.商品经济是开放性经济;3.商品经济是具有自主性和平等性的经济
简单商品经济:以个体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商品经济,它存在于资本主义以前的社会形态中,经历了原始社会末期、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发达商品经济是建立在社会化生产的基础之上,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据统治地位的商品经济,它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
发达商品经济:
商品:商品是为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任何商品都具有两方面的属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从自然属性来看,商品都具有可以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使用价值。从社会属性来看,商品又都可以被它的所有者用来和别人的商品相交换,就是说它具有交换价值。
使用价值:从自然属性来看,商品都具有可以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使用价值。
交换价值:从社会属性来看,商品又都可以被它的所有者用来和别人的商品相交换,就是说它具有交换价值。
价值:人类劳动凝结在商品中形成了商品的价值。使用价值不同的商品可以按一定比例相交换,就是因为它们都是劳动产品,都具有价值。价值在质上是相同的,不同商品所包含的价值,只有量上的差别,因而它们就可以从量的方面相互比较。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则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具体劳动:生产商品的劳动是具体劳动。人们用不同性质和不同形式的劳动生产出不同的商品,这种劳动目的、劳动工具、劳动对象、制作方法、劳动成果各不相同的劳动,就是具体劳动。简单地说,具体劳动就是在一定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它反映人和自然的关系。具体劳动过程就是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物质使之适合人们需要的过程。所以,具体劳动不仅是商品生产条件下所必需的,而且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永恒条件。在任何社会条件下,没有人们的具体劳动,也就没有物质资料的生产,人类便无法生存,社会也就不可能存在和发展。
抽象劳动:生产商品的劳动,不管具体形式怎样千差万别,都是人类体力和脑力的消耗。在商品生产中,这种抽掉了各种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意义上的人类劳动,叫做抽象劳动。所谓商品价值是人类劳动的凝结,这里所说的劳动指的就是这种抽象劳动。生产商品所消耗的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抽象劳动是一个历史范畴,它是生产商品的社会劳动所特有的。在自然经济社会和在未来的产品经济社会中,人们的劳动产品不用来交换,因此,他们的劳动就只表现为具体劳动。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所谓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就是指现时某一生产部门大多数产品生产已经达到的技术装备水平。
价值量:各种商品的价值在质上是相同的,都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人类一般劳动,因而各种商品的价值只有量的区别,衡量劳动量的单位是劳动时间,所以商品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时间决定的。
简单劳动:简单劳动是指事先不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学习的、每个体魄健全的人都能进行的劳动。复杂劳动是指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学习的、具有一定技术专长的劳动。
复杂劳动:
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力也称劳动生产率,指的是劳动的生产能力或效率。劳动生产力的高低有两种表示方法:一是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二是生产单位产品所消耗的劳动时间。劳动生产力的水平取决于各种经济和技术因素,如劳动者的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劳动组织是否合理,生产设备的组合和效能,劳动对象的状况以及自然条件等。劳动生产力越高,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使用价值量就越多,但所形成的价值量却不会变,因而平均到单位产品内的价值量就越少。所以,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和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而与生产这一商品的劳动生产力成反比。
私人劳动: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由于每个商品生产者都是生产资料的私有者,生产商品的劳动是他们私人的事情,生产什么,生产多少,都由他们自己决定,劳动成果也归他们自己所有,经营的盈亏也由他们自己负责,所以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具有私人的性质。
社会劳动:由于社会分工的存在,商品生产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每个商品生产者的劳动,都是提供给社会的,都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因而他们的劳动又都具有社会的性质。
价值形式:商品既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因此商品也就具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使用价值的表现形式,二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使用价值的表现形式就是商品体的自然形式,是人们可以直接接触到的。一种商品的形状、样式、大小及其用途,一目了然。但是,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从单个商品本身是看不见、摸不到的,只有在它和别的商品相互交换时才能表现出来。所谓商品价值形式,指的就是价值的表现形式。商品价值形式发展的结果就产生了货币。所以,要了解货币的起源和本质,就必须研究价值形式发展的过程。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货币价值形式。
一般等价物:
货币:货币是在商品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自发产生的,它是商品内在矛盾运动的必然产物。货币的本质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它体现了商品经济条件下人们的相互关系。
价值尺度:货币作为衡量和计算一切商品价值量的尺度,就是价值尺度的职能。货币所以能够用来衡量一切商品的价值。
流通手段:货币作为买卖商品的手段来使用,就是流通手段的职能。货币作为流通手段,起着媒介商品交换的作用。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就是商品流通。
贮藏手段:货币是一般等价物,谁有货币谁就可以任意购买各种商品,于是货币就成了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货币的这种性质,引起了人们贮藏货币的欲望。货币退出流通而作为社会财富被人们贮藏起来,就是贮藏手段的职能。
支付手段: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赊账买卖,在赊购到期,以货币来偿还债款时,货币便执行支付手段的职能。货币作为支付手段,还可以用来支付租金、利息、工资和赋税等。
世界货币:货币越出一国的范围,在国际经济关系中充当一般等价物的作用,就是货币的世界货币职能。
商品流通:
货币流通:
货币流通规律: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等于全部待售商品的价格总额除以同一单位货币的平均流通速度,这就是货币流通量规律。
通货膨胀、通货紧缩:如果国家发行的纸币和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相适应,那么纸币就能完全代表金属货币量正常流通,物价就可以保持稳定;如果纸币发行量少于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就可能有一部分商品因缺少流通手段而不能流通;如果纸币的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纸币发行量再多,也只能代表流通中所需的金属货币量,所以,就会发生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的情况,这就是所谓的通货膨胀。由此可知,超过流通中所需金属货币量的纸币发行量与单位纸币所代表的价值成反比,与物价上涨的程度成正比。有的国家在某个时期,为调节经济也采用通货紧缩政策。通货紧缩是指在市场流通中收缩货币供应量或者减少纸币发行量,使之少于市场上媒介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以减轻纸币贬值的程度或使纸币升值,使得市场上商品的价格下降,从而提高货币购买力。
价值规律:价值规律,就是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交换比例以商品的价值量为基础。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不仅不违背价值规律,而且正是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作用:(1)它自发地调节着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社会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即调节社会资源的配置。(2)价值规律的作用会自发地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3)价值规律促使小商品生产者向两极分化,并在一定条件下引起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二、简答题
1. 自然经济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1)自然经济是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的经济;(2)自然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封闭性和保守性经济;(3)自然经济是发展缓慢、规模有限、对自然界依附性很强的经济;
2.自然经济是怎样发展成为商品经济的?
商品经济是直接以市场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统一。社会经济形式从自然经济发展为商品经济,是一个渐进而漫长的历史进程,这一转变是伴随着新的生产工具出现和发展,从而社会分工的发展,导致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逐渐实现的。在人类利用自然界的物质改造成为人类需要的生活资料的实践中,生产经验不断地积累,生产方法和生产工具逐步发展,从旧石器到新石器的使用,从火的使用到弓箭的发明,从采集、狩猎过渡到原始畜牧业和原始农业,一直到金属工具的出现,推动了社会分工的发展。
3.商品经济存在的条件及其基本特征是什么?
(1)商品经济产生的基本条件:第一个条件是存在社会分工。社会分工使得各行各业的生产者或经济单位各自生产出不同的产品,而每个社会成员在生产和生活上又需要多种多样的产品,为了满足各自的多种需求,必须在分工者之间互通有无,使得各自所生产的不同产品进行交换成为必要。第二个条件是社会分工者之间存在着各自独立的经济利益。正是由于社会分工者各自有着自己独立的经济利益,你的是你的,我的是我的,因而他们之间相互需要对方的产品时,不可能无偿地取得,只能通过各自生产的产品进行交换,而且这种产品的交换必须是对等的,彼此之间谁也不能占谁的便宜。
(2)商品经济的基本特征:1.商品经济是竞争性经济;2.商品经济是开放性经济;3.商品经济是具有自主性和平等性的经济。
4.什么是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它们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
(1)商品二因素是指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
(2)劳动二重性是指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5.怎样理解劳动是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
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但创造价值的劳动不能仅仅理解为体力劳动。商品的生产和价值的创造,固然离不开体力劳动,但随着商品生产的发展和劳动协作关系的不断扩大,创造价值的生产劳动以及生产劳动者的范围相应不断扩大。马克思针对生产劳动范围逐步扩大的情况,提出要从“总体工人”或“结合劳动人员”来考察创造价值的劳动,他指出:“随着劳动过程本身的协作性质的发展,生产劳动和它的承担者即生产工人的概念也就必然扩大。为了从事生产劳动,现在不一定要亲自动手;只要成为总体工人的一个器官,完成他所属的某一职能就够了。”这就是说,在创造价值的“总体工人”的劳动中,既包括直接进行生产操作者的劳动,也包括从事生产管理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劳动;既包括体力劳动,也包括脑力劳动;既包括简单劳动,也包括复杂劳动。而且,一般来说,经营管理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劳动与一般生产操作者的劳动相比,是更加复杂的劳动,从而在同一时间内能创造出更多的价值。
6 .商品的价值量是怎样决定的?
各种商品的价值在质上是相同的,都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人类一般劳动,因而各种商品的价值只有量的区别,那么商品价值的量是怎样确定的呢?既然商品价值是人类一般劳动的凝结,因此商品价值的量就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的量决定的。衡量劳动量的单位是劳动时间,所以商品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时间决定的。 那么,是不是说商品生产者的工作条件越差,生产技术越落后,工作越懒惰,耗费的劳动时间越长,他所生产的商品的价值就越大呢?当然不是。由于商品的价值是社会劳动的凝结和表现,商品生产者的个别劳动只有在它是社会必要劳动的条件下,才形成价值。所以,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某个商品生产者所消耗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什么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呢?马克思指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23卷,52页。)所谓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就是指现时某一生产部门大多数产品生产已经达到的技术装备水平。例如,全社会每年棉纱生产量是100万件,其中80万件是用纺纱机生产出来的,只有20万件是用手摇纺车生产出来的,那么,使用纺纱机就是棉纺部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
7.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什么?
它是由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的。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由于每个商品生产者都是生产资料的私有者,生产商品的劳动是他们私人的事情,生产什么,生产多少,都由他们自己决定,劳动成果也归他们自己所有,经营的盈亏也由他们自己负责,所以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具有私人的性质。同时,由于社会分工的存在,商品生产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每个商品生产者的劳动,都是提供给社会的,都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因而他们的劳动又都具有社会的性质。生产商品的劳动既是私人劳动,又是社会劳动,两者存在着矛盾。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表现在:生产商品的劳动作为私人劳动,生产纯属生产者个人的私事,商品生产者可以自己决定生产什么、自行支配生产过程及其成果;但生产商品的劳动作为社会劳动,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因而商品生产者的生产不能离开社会而存在,他的产品必须能够满足社会需要。但分散的单个商品生产者并不知道他生产的产品是否能够满足社会需要,不知道他的私人劳动是否能成为社会劳动的一部分,这一矛盾只能通过商品的交换来解决。但是,私人劳动的产品怎样才能交换出去呢?私人劳动首先表现为具体劳动,由于具体劳动性质不同,在交换中无法确定交换的比例,因而也无法通过交换表现为社会劳动,而能够确定交换比例的只能是在质上相同的抽象劳动。这样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就决定了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商品生产者如果能够把自己的产品顺利地卖出去,那么他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就体现为社会的使用价值,从而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就得到了解决。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如果得不到解决,就意味着私人劳动的产品或者根本不适合社会的需要,或者超过了社会的需要,这样,他的产品也就卖不出去或者不能全部卖出去,以至于给商品生产者带来不同程度的损失,甚至破产。所以,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的存在,可以推动商品生产者设法提高自己的劳动技能,竭力使自己生产的使用价值在质和量两方面适合社会的需要,以求在交换中使自己的产品能销售出去。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私有制商品经济中各种矛盾如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的基础,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所以,它是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中,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仍然存在,但已发展为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8.货币是怎样产生的?
商品价值形式发展的结果就产生了货币。
9.货币的本质和职能是什么?
货币的本质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它体现了商品经济条件下人们的相互关系。
10.什么是货币流通量规律?
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等于全部待售商品的价格总额除以同一单位货币的平均流通速度,这就是货币流通量规律。
11.价值规律的内容和作用表现形式是怎样的?
价值规律,就是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交换比例以商品的价值量为基础。
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不仅不违背价值规律,而且正是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
12.价值规律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对社会经济有哪些作用?
(1)它自发地调节着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社会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即调节社会资源的配置。(2)价值规律的作用会自发地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3)价值规律促使小商品生产者向两极分化,并在一定条件下引起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Charlotte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第二章 商品和货币
-
第三章 市场经济
一、名词解释 资源配置:资源配置就是在全社会范围内把经济资源(即各种生产要素)按比例分配...
-
第四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
一、名词解释 小商品经济:小商品经济即简单商品经济,它是建立在生产资料个体私有制基础之上...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