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流言有若干效果。它会回溯时间,将焦点集中在敌人身上,更加卖力地将他们描述为邪恶和狡诈的一方。流言会进一步加剧恐惧和紧张,部分是因为它夸大了事实。如果目标群体已经聚集起来发起示威抗议,那么在流言中暴力就已经发生了:如果他们还没有聚集起来,流言就会危言耸听地形容可能到来的暴行(Horowitz2001:79-80)。流言可能包括对宗教的亵渎,对圣地的袭击,关于性侵犯的故事(例如阉割男人和割掉女人的乳房等),随着这些故事的流传,其可信度也越来越高;官方辟谣也无济于事,任何辟谣的努力都不被认可。因此,这种认知更像是其行为的结果而非原因;传播流言也是传染性情绪自我加强的一种机制。流言的内容就像涂尔干所说的“符号“,是已被动员起来的群体的一种身份象征。认可流言,就意味着承认自己是群体的一员,质疑流言,就是质疑自己的群体身份;拒绝相信流言,则是将自己置于群体的对立面。因此,之所以存在一段平静期,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在这段时间里会发生真正的互动,双方都会对敌人发出或隐晦或公开的威胁。在日益激化的残暴行径中,最开始遭到攻击的往往是和平主义者和 多种族世界主义者(Kaldor1999,Coward2004;Horowitz2001)。这也是紧张 感不断累积的平静期的另一个特点。 流言也会向前看,首先它会出于对敌人的恐惧而考虑接下来将会发生什么,接下来它会转向防患于未然的角度,在敌人作出邪恶行径之前便先发制人。传播流言之后是计划反击,从传播对方的残忍行为,到防患于未然地决定先发制人,人们聚集起来,其中有些人可能互相认识,他们会告诉对方即将发生的事情。流言并不仅仅是一种认知,它也是一种行动,它意味着在人们之间建立起联系,将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同一处,并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一个群体。流言让人们感觉到他们在参与一件大事、一件了不起的事,一旦采取行动就可能大获成功。流言传播如果成功,就会吸引大量人员参与其中, 从而成为一个动员过程。 紧张感的建立正是恐慌进攻的第一个阶段。比起小规模斗殴、警察暴力乃至战斗中的军队行动,种族骚乱是一个更大规模的紧张感建立与释放的过程。它需要更长时间,也会波及更多人。之所以需要更长时间,是因为这是一个群体行动过程,人们会尽可能地试图找到更多同盟。它可以被认为是处于紧张与释放之间:其传播过程更多是在紧张感建立的过程之中,但有时也会延伸到紧张感释放的时刻。这一转化发生的时刻,正是我们之前所形容的“跌入隧道”的时刻。 引自 第一章 暴力冲突的微观社会学
68人阅读
薏米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第一章 暴力冲突的微观社会学
另外一个娱乐方面的迷思是那些微笑的、玩世不恭的杀人犯或坏人。事实上,杀人犯、抢劫犯或斗...
-
第三章
-
第六章
进入英雄或“狂战士”状态的人,面对纪律严明的部队或现代警察力量,只不过是一个病态的个体...
-
第八章 运动暴力
我们已经变得更加复杂,思考得也更多,故也更能辨认出:在人工制造的规实中,行为如何互相嵌...
> 查看全部4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