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话·满村听唱蔡中郎/P231
清光绪十七年(1894),浙江绍兴府府学考场里前来应试的人不知凡几,人丛中颇有些奇观。今回有一幕,百年不见——前头走着个身形魁梧的大个子,双手各提着一只考篮儿,腰上系着条又宽又长的腰带,腰带的另一头牵在一个瘦弱矮小的孩子手上,人当他们是父子,却也不能无疑,毕竟父子同年考秀才的十分罕见。若非父子,他们的关系就更费疑猜了。 试后发榜,一前一后两人都中了,只不过名次和行次是倒过来的。走在前头的田沛鋆勉强得隽,而走在后头的蔡椿寿是田沛鋆的妻舅,年纪比这位二姐夫小上二十春秋,却高中了前列。他是这一榜里年纪最小的童生,只有十四岁。不过当时期望他将来能为绍兴府挣一个“连捷”状元的人恐怕都要失望了,这孩子一生的功名到此为止。 他更了不起的事功也不是以蔡椿寿之名成就的。他的号叫“东藩”,有时写成“东帆”或“东颿”。此公举业蹭蹬,多少与他不合时宜的个性有关,也与他所向往的文章境界和价值有关。后来他磨尽数十年青春,受尽书商剥削、骋一生之力,写下十一部《历朝通俗演义》(或称《中国历代通俗演义》),共一千零四十回,七百万字,不可谓不是巨著了,甚至我们还可以说:他恐怕是近世以来最用功、最独立、也最伟大的平民历史教育家。 引自 209 第十一话·满村听唱蔡中郎 每次看到《历朝通俗演义》,总想蔡东藩是何朝人也,却又总是没去查询
82人阅读
煙雨凄迷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第七话·社会居然有教育/P146
辛亥革命的成功,一夕而摧数千年帝制,不是值得大庆幸之事吗? 伍博纯是这样说的:“辛亥革命...
-
第十一话·满村听唱蔡中郎/P231
> 查看全部2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