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诗的教学举例
以《三黑和土地》为例,向学生提出预习的问题。
下面,咱们来谈谈《三黑和土地》。 有人觉得教白话诗比教白话文更讨厌。其实也有办法,还是先让学生们预习。看诗,更要多用功夫多用心。坏的诗不说,好的有分量的诗,往往只说出一部分,另外一部分没有说出来,待读者自己去体会,这就不容易看了。咱们必须把可以体会的体会出来,才算真能了解。 开头问: “全诗共十五节,是否全说的三黑?”假若学生看清楚了,马上可以回答:“不,后十二节讲三黑,开头三节不是。” “这首诗讲的是什么?”答:“解放之后,三黑分到了土地,他生活改变了,心理上也改变了。” “讲三黑的十二节和头三节是如何连接起来的?”应当答:“连接在第四节第一行‘三黑就是这样的翻着土地’一行中的‘就是这样的’五个字上。假如不要开头三节,并把第四节第一行‘就是这样的’五个字删掉,这首诗也可以成立。” “所谓‘这样’,是怎么样?”应当答:“所谓‘这样’,包括了开头三节,代替了开头三节。” 开头三节,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来想一想: 第一行看来平常得很,“农民”,“有了”,“土地”,就是这样三个意念。仔细一想就不怎么平常。“农民”和“土地”有一定的关系,农民种地,地归农民种,本是天经地义的事。中间插个“有了”,和从前向人家租地佃地也算是“有了”的不同;和自己没有地,只靠出卖劳动力,给地主当雇农,地主说“这块地归你种吧”,这样也算是“有了”的不同。那都不是真“有”,而现在才是的的确确实实在在地“有了”土地所有权。由于这个不平常的“有了”,跟着来了新的情况,“就把整个生命投进了土地”。 这是前三节的中心,接着下面三四两行,是打个比方的说法。 “二三两节说的是什么呢?”说的是农民真正有了土地之后,对土地的欢喜异常深切的情况。两节都用“恨不得”开头。“恨不得”是表示恨之深,也表示爱之深。(例如“我恨不得打死你”,是表示恨之深。男女相爱,“恨不得”打碎揉烂,两个团成一个,我里有了你,你里也有了我,是表示爱之深。)诗中的“恨不得,把每一块土”都“尝一尝”,又“恨不得自己变成一粒种子,躺在土里试一试”,都是说农民希望知道自己的土地好到什么程度。庄稼是农民最后的目标,爱土地也无非为了庄稼,所以他们就想“变成一粒种子”去“试一试”、“温暖不温暖,合适不合适”。“尝”是味觉,“躺在土里试”是触觉,比较空说“想知道好到什么程度”不同,真实感丰富多了。 总之,诗人用了这两节,表达了农民爱土地爱庄稼的心情。 “为什么要有说一般农民的开头三节呢?”因为三黑是一般农民中的一个。但是这三节假如删去了,也无不可。 “说三黑的十二节,应该怎样分段落?”我想学生大致会分的。“第四节到第八节是一段,说三黑翻地耙地,同时欣赏自己的土地和工作。第九节到第十二节,以蝈蝈儿为线索,把三黑幼年的心情和现在的心情作个对比。第十三、十四两节是他的打算。第十五节是结束。” 让学生读过几遍之后,再想一想,看有没有可以体会的地方。 从第四节的“每一寸土地都给翻起,每一块土疙瘩都给细细地打碎”,可以看出他现在工作的认真,是从前没有过的。从前翻地耙地, 比较起来是马虎的。 第五节的“看起来好像娘儿们刚梳的头”,这当然表示耙得又光又顺;自己的工作成绩这么好,是他的新发现, 新经验,从前绝不是这样的。这是劳动力解放之后必然的现象。 诗中虽无理论的话,但是咱们要注意这一点。因为有了“刚梳的头”这一个比方,三黑的心思就在欣赏自己的工作成绩方面了。 以下,诗就向欣赏方面发展。 第六节,“简直是一张软床。叫人想在上面打滚,想在上面多躺一躺。”——还是在欣赏刚耙的土地。“叫人”的“人”指三黑而言。 第七节,“今天准备好了,叫麦籽儿睡上。”——继续欣赏,同时见出三黑把麦籽儿看得比自己还要宝贵。 第八节替麦籽儿设想,整治得这么好的土地,它睡下去该如何舒服,如何与往年不同,甚至于“就想发芽,赶快钻出来吸些雨露”了。 这一整段五节。写三黑在翻地耙地的工作中,产生了与往常绝不相同的感觉和心情。 引自 教学举例
接上。
散文无此写法,这是诗的特点。 在第二个段落中,第九节写景最好。“看见自己种的荞麦已经开花”的“看见”二字,正像陶渊明诗中“悠然见南山”的“见”字,并非有意去看,而是无意之中看到了。我这是偶尔想起的,也许不必跟学生们说。“自己种的”值得注意。以往年年种荞麦,并不是给自己种的,今年种的才是给自己种的。 第十节两个蝈蝈儿,“叫得人心里痒抓抓的好喜欢”,这一行的“人”字还是指三黑,不是泛指。第十节中“爹娘骂”、“地主骂”的两个“骂”,描出了三黑的幼年时代。爹娘给人家种地,生活困难,只好强迫小孩劳动。贫苦农家的孩子在地主眼里是毫无地位的,地主骂“蹚坏了我的庄稼”,就是没有蹚坏,农家的孩子在“我的”地里乱跑也非骂不可。 第十二节全节,我认为是这首诗的灵魂所在,假如得朗诵专家一念,感动人一定很深。 简言之,三黑能设身处地地想,自己小时候爱捉蝈蝈儿,别的小孩必然也爱捉蝈蝈儿,这是一层。从前自己捉了,要挨地主的骂,现在自己有了地,人家的孩子来地里捉蝈蝈儿不会挨骂,这又是一层。“你来逮吧!”表现出农民与农民的爱,心情息息相通,这又是一层。像三黑当小孩时那样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这又是一层。 此外该还可以体会出别的意思吧。读到这一节,就知道前几节都是给这一节作准备。第三段落的第十三、十四两节,前一节是希望“跟人家合伙”,扩大生产,后一节是打算在收获之后“买头小毛驴”,先公后私,干一些称心事儿。 从他这两个打算中,咱们可以想到翻身后的农民因为生活改变,心里的想头也改变了。在以前,农民是不知道什么“合伙”的,送公粮,迟一点儿好,能赖掉更好,哪儿有当做头一要紧事办的?这些都是土改以后的新情况,农民在实际生活中受到了教育的缘故。 第十四节,用的是“阳”韵,这也表示喜欢的情绪。送公粮,看闺女,都是高兴的事,在韵脚和节奏上也可以体会出来。 最后第十五节,三黑想的“翻身人儿心里真甜”,该是这首诗的中心,这首诗就是表现这一点。第一段落写三黑工作比往常好,而且自己欣赏那个“好”,是“甜”。第二段落写今昔大不同,今胜于昔,是“甜”。第三段落写两个打算,前途欢快无穷,是“甜”。最后的第四段落,明白写出了“甜”。“地里的蝈蝈儿,也叫得更欢”,更强调了这个“甜”,是三黑心里“甜”,便觉着蝈蝈儿叫得“更欢”更有劲儿了。 引自 教学举例 诗歌和文章的区分难说。可以向学生提问诗歌与文章的作文写法和修辞。
诗与文的分别很难说。 现在把两篇合在一起看,《“国家的”》是清清楚楚地叙明了一件事,《三黑和土地》呢,除了翻地耙地是实在的事以外,全是些意思、情感和感觉,这些东西适宜作诗的材料。如果把这些东西写成散文,那就是小品文,也还是诗的味道,可以称为散文诗。 未必个个老师都善于念诗。学生人多,总有几个念得比较好的。应当让他们好好地念几遍,念的人和听的人都可以有所得。 咱们还可以问学生: “《‘国家的’》一文中,‘我们’在内;《三黑和土地》中,作者苏金伞在内吗?”学生一定会回答:“《三黑和土地》中,苏金伞并不在内。” “是不是三黑工作的时候,苏金伞在旁边看着他,然后写成这首诗的?”他们也会回答:“就算苏金伞在三黑身旁看着他,也不会看到他心里想的心思。”“是三黑把心中想的告诉了苏金伞,苏金伞才写出这首诗来吗?”回答也许是“是的”,也许是“不对”。大体说来,说“不对”的对了。就是三黑告诉了苏金伞,三黑也不会说得那么细致。那么是苏金伞自己知道了三黑的意思、情感、感觉等等,苏金伞简直像个仙人了。 到这儿,老师就可以告诉学生们: 记叙文主要有两种写法,一种是第一人称的写法,如《“国家的”》,有“我们”在内,由“我们”说话,“我们”是第一人称。这一种写法绝不能写人家心里的东西。人们心里在想,你怎么知道呢?有时候从人家的外表推知人家的内心,那可以写,写起来自然需要加上“仿佛”、“好像”等猜度之词。 《三黑和土地》是另外一种第三人称的写法,作者不在内,讲的是三黑,用代名词是“他”,“他”是第三人称。这一种写法,作者好像仙人似的,无所不知,可以写张三李四的心事,也可以写北京和上海同一时间内的光景。 对于某一对象,经过了了解,又加上想象,非用“无所不知”的写法写不可。那篇《“国家的”》也可以改用第三人称的写法写,写出来当然是另一局面了。 以上说的是关于作文方面的。 关于修辞方面,在这首诗里可以提出四个比喻来谈谈。“活像旱天的鹅”,“好像娘儿们刚梳的头”,“白霎霎的像一地雪”,都说明了“像”,容易认出是比喻。还有个“简直是一张软床”,没有说明“像”,比较不容易认出。“是”是断定口气,说“是”比说“像”,力量重一点儿,“一张软床”还是个比喻。 比喻的作用,谁都知道在叫人明白,可是不但在叫人明白,还在引起人家一种感觉的印象,就是听觉、视觉、触觉等等印象,看诗中四个比喻就可以证明这一点。 在《“国家的”》中,有“一看见我们是解放军”一句里的“一看见”,《三黑和土地》第一节有“一有了”和“一见了”,可以拿“一什么”来研究研究。“看见”和“一看见”意义不同,这个“一”绝非数目,而是表示迅速。说“看见”,单凭这个“看见”,一句话就可以完成,如“我看见三黑”。单凭一个“一看见”,一句话可不能完成,底下还得有一种动作,并且用“马上”、“就”等词跟“一”照应,表示前一个动作一发生,后一个动作跟着就来。这一段话是关于语法方面的。 引自 教学举例 附录二:苏金伞的《三黑和土地》
附录二: 苏金伞的《三黑和土地》 农民一有了土地, 就把整个生命投进了土地, 活像旱天的鹅 一见了水就连头带尾巴钻进水里。 恨不得把每一块土 都送到舌头上, 是咸是甜, 自个儿先来尝一尝。 恨不得自己变成一粒种子, 躺在土里试一试, 看温暖不温暖, 合适不合适。 三黑就是这样地翻着土地, 从东到西,从南到北, 每一寸土都给翻起, 每一块土疙瘩都给细细打碎。 地翻好,又耙了几遍, 耙得又平又顺溜。 看起来 好像娘儿们刚梳的头。 这么松散的地 简直是一张软床。 叫人想在上面打滚, 想在上面多躺一躺。 三黑 从来没睡过这么好的床。 今天准备好了, 叫麦籽儿睡上。 这么好的床, 麦籽儿躺下去挺舒服, 就想发芽, 赶快钻出来吸些雨露。 三黑耙过地, 坐下来歇歇, 看见自己种的荞麦已经开花, 白霎霎的像一地云。 荞麦地里 还有两个蝈蝈儿在叫唤, 吱吱吱…… 叫得人心里痒抓抓的好喜欢。 小时候因为喜欢逮蝈蝈儿, 常常挨骂。 爹娘骂:不好好地拾柴。 地主骂:蹚坏了我的庄稼。 现在 蝈蝈儿就在自己的地里叫, 他想招呼从地头路过的那个孩子: “快去逮吧!你听,叫得多么好!” 他又在打算: 明年要跟人家合伙, 把地浇得肥肥的, 让庄稼长得更好,收得更多。 再买头小毛驴, 打完场,赶着送公粮, 驮着老伴儿 看闺女,上东庄。 三黑一边耙地, 一边想着,翻身的人儿心里真甜。 他笑嘻嘻的,连嘴都合不上, 地里的蝈蝈儿,也叫得更欢。 引自 教学举例
42人阅读
聿悠奇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举例谈文言的讲解:字词意义、语法
文言中常不免有些僻义的字。 文言中有些词语与现在说法不同。 文言中有些词语与典故有关。 文...
-
文章的教学举例
给学生的预习提示:必须提得完全,可能提出的一定要提出来。 学生按着提示去想,去讨论,上课...
-
白话诗的教学举例
-
诗歌与散文不同
文章有始有终。诗歌是强烈、深刻的印象,跳跃式的、片段的。 诗歌与散文不同。散文无论什么体...
-
精读:课前、课内、课后
一、预习:通读全文。 没分段落、不加标点的材料 VS 学生自己划分段落,加标点 吟诵&宣读...
> 查看全部15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