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页
蚂蚁是一种很不起眼的小生命,但却有着很多类似于人类活动的“神奇”行为。比如蚂蚁会种植、采集、畜牧、驱奴、缝纫、吸毒,甚至使用工具等(参见洪兴科等的《蚂蚁》一书,图6-24给出了其中部分行为的示意图)。当然单个蚂蚁是微不足道的,一旦离群,除了死,别无选择;但作为一个十几万个单元组成的蚁群,其表现出来的行为方式,就颇为壮观了。生物学家刘易斯·托玛斯在《细胞生命的礼赞》中指出:“蚂蚁其实不是独立的实体。倒更像是一个动物身上的一些部件。它们是活动的细胞,通过一个密致的、由其他蚂蚁组成结缔组织,在一个由枝状网络形成的母体上循环活动。”作为一个蚁群,其神经元总数可达101级别(每个蚂蚁约有50万个神经元),这同人脑的神经元数目颇为接近。因此,与其把单个蚂蚁看作是一个个生命,倒不如将整个蚁群看作是一个“智能”生命更能说明蚂蚁的行为。 引自第231页 语言理解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任何局限于句法分析或逻辑描述的解决方案都是不全面的。因为语言的意义理解不仅仅是个客观的过程,更主要的是个自始至终都有主观心理参与的过程。或者说,任何语言片段的理解过程,要将其组构为一致连贯的意义整体,都需要从某个立场或观点出发,这便离不开解读者主观心理以及主体知识结构的参与。正因为这样,理解也是 一种再创造活动,是三定主观参与之下的某种“误解”。 很显然,对语言的精确理解必定意味着听话者必须处于说话者相同的心理状态之中,但这是个不可测问题。实际上对作品的理解不可能也不必要一定与作者的原衷完全相同,因为如果真的完全一致了,也就意味着读者要具有与作者完全一致的语言产生意图, 而既然做到了这一点,交流也就成为完全多余的了,阅读理解也就不再必要了。应该承认,误解也是一种理解,尽管这种理解有时会有背离原旨的危险 打个不是很贴切的比方,语言理解就好比观看图案,其中误解就好比观看图案时所会产生的错觉。在视觉错觉中,尽管得到的往往并非是真实的反映,但有时错误的理解也很有意义。 引自第97页
60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