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陶器(第七章)
(灰陶)自商周以来的泥质灰陶系统的陶器,在战国时代的基础上,又向前发展了一步,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汉代的灰陶烧制技术的提高表现在器物都呈青灰色,火候均匀,烧成温度约在摄氏度1000度以上,质地坚实,同时也表现在大型器物的普遍增多。汉代的窑于战国的窑相比,窑室体积增大,烟道设计改善。在制坯方面,汉代凡属圆形的灰陶器,无不采用轮制法。器物形状规整,表面比较光滑,除了随着陶轮的旋转而刻划的少许平行弦纹以及一些局部的几何形刻划纹和印纹以外,一般都没有花纹。汉代中期以后,自新石器时代以来流行三千余年之久的绳纹绝迹,是汉代陶器的重点之一。在各地汉墓中,会发现一些绘有彩色花纹的陶器。这些陶器也属灰陶,彩色的花纹是在陶器烧成之后才绘描的。此外,汉代还有在灰陶表面涂漆,以模仿漆器的风俗。
自西汉中期以后,除了三足器和圈足器以外,几乎所有的陶器都是平底。从新石器时代到商代和西周一直流行的陶鬲,在汉代之前早已绝迹。战国时代流行的陶豆,在西汉初期还偶有所见,但不久就消失了。陶钫是战国晚期才开始出现的,西汉时很流行,但到东汉也极少见了。无论是西汉还是东汉,陶鼎和陶锺都是最常见的仿铜的陶器。此外,战国末年出现的一种造型奇特的“鸭蛋壶”,主要流行于秦代和西汉前期,西汉中后期以后也就消失了。汉代的灰陶,种类繁多,用途各异,不仅流行于黄河流域和北方地区,而且普及于全国,是当时陶器的主流。
(硬陶)另一方面,在长江以南,,除了上述的灰陶以外,还普遍存在着另一类陶器,称为硬陶。这种硬陶,使用当地的一种密度较大、粘性较强的粘土制成,与灰陶相比,烧制火候更高,陶质更坚硬。器物的表面上往往拍印着细密的方格纹,或刻划有水波形纹、锯齿形纹。总之,从陶质、火候、纹饰和器形等各个方面看来,可以认为,长江以南广大地区的这种硬陶是继承了当地自新石器时代晚期以来的所谓“几何印纹硬陶”的传统,在汉代陶器中自成一个系统。
(釉陶)汉代制陶业的一项新的发明,是一种浓厚的棕黄色和绿色的釉陶。它们的开始出现,是在心寒的中后期,地区主要是在陕西省的关中和河南省的洛阳一带,到西汉后期已经相当盛行。流行的地区也有所扩大。东汉时,这种釉陶不仅已普及到整个黄河流域和北方地区,甚至在长江流域也颇有所见。这种釉陶上的釉被称为“铅釉”或“软釉”,由于主要流行与黄河流域和北方地区,因而在这里也可称为“北方釉陶”。它们在器形上的种类,有鼎、锺等仿铜的容器,也有仓、灶、井、楼阁等模型及鸡、犬等动物偶像。
(青釉)与“北方釉陶”所施的“铅釉”不同,在南方各地发现的各种硬陶上往往有一层薄薄的釉,或黄或绿,颜色都很浅,烧成温度甚高,属于青釉的系统。这种主要流行于南方地区的硬质釉陶,与魏晋时期的青瓷有一定的渊源关系,但从各方面的条件看来,它们与青瓷有一定的渊源关系,但从各方面的条件看来,它们与青瓷器之间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汉代制陶业特点)汉代制陶业的特点,还表现在器物种类的极其多样化。汉代作为容器的陶器,大体上可分两类。异类是鼎、豆、锺、钫等模仿同期的器物,总的说来,它们在汉代是在逐渐趋向衰落。另一类是瓮、罐、瓶、盒、盆、碗等日常用器,种类繁多,器形复杂。除此之外,还有不少陶器,如案、灯、熏炉以及扑满之类,既非饮食器,亦非贮藏器,而是一般的生活用具。在制陶工艺上最富特色的是,随着丧葬习俗的改变,在西汉中期以后,还盛行制作各种专为随葬用的陶质明器。
(空心砖)制砖和造瓦,是汉代陶业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在中国古代,最初的砖是一种提及庞大的特殊的砖,长度一般都在一米以上,内部是空的, 所以被称为空心砖。西汉是空心砖的极盛时期。但是,在汉代,除了筑墓以外,空心砖的用途并未被推广,它的流行地区亦仍限于河南省及山西省的中部、山西省的南部一带。除了大多数是长方形的以外,西汉的空心砖也有少数是三角形或长条状的。到了东汉,空心砖突然衰落,乃至绝迹。
(小型砖)在西汉前期,真正的砖出现了。它们都系小型、实心,长方形或正方形,长度一般从二十多厘米到三十多厘米不等,称之为“小型砖”。一般说来,长与宽是二比一,宽与厚多为四比一。在黄河流域,早在西汉中后期,就盛行用小型砖建筑墓室。到了东汉,用他们来筑造的砖室墓已普及到全国各地。一般的长方形砖都可以用以发券,但为了增加券顶的强度,也有专门用于发券的“楔形砖”和“子母砖”。
(画像砖)此外,东汉时还有一种“画像砖”,或为正方形,或为长方形,砖面上迎着各种有关社会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图纹,主要是用于构筑并装饰墓室,流行的地区主要限于四川。
(瓦)根据考古发掘,早在西周初期就有了瓦。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瓦的制作和使用迅速推广,并已按其用途分为板瓦和筒瓦。到了汉代,无论是筒瓦或板瓦,形状都比较规整,表面上拍印的绳纹也显得比较整齐。在西汉前期,除了圆形的瓦当以外,仍有不少瓦当是半圆形的;到了西汉中期以后,半圆形的瓦当才逐渐消失。在汉代,瓦当上的花纹也统一了。从长安、雒阳等大城市到边远地区的小城镇,瓦当上的几何图案几乎都是属于所谓卷云纹。用“长乐未央”、“长生无极”、“千秋万岁”、“亿年无疆”等吉祥文字作为瓦当上的装饰也是从西汉开始的。北方边境诚征所用的瓦当有“单于天降”、“单于和亲”的文字。在新莽时期,还流行用“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的所谓“四神”的图纹作为瓦当上的装饰这种瓦当主要用于礼仪上性的建筑物上。在西汉首都长安城及三辅地区的宫殿、官署所用的瓦当,往往用文字作为装饰,而这些文字正是宫殿和灌输的名称。汉代官营的制陶手工业作坊锺使用大量的刑徒作为劳动力,“都司空”、“左司空”和“右司空”等管理工程的机构同时也是管理刑徒的机构,由它们主管砖瓦的建造。
注:以上内容均为原书内容,非上传者本人创作。
葳蕤绿意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汉代漆器(第四章)
汉代的漆器 汉代的漆器是在战国时代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起来的。汉代漆器的胎质,主要有木胎和...
-
汉代铁器(第六章)
根据考古发掘,中国炼铁的历史开始于春秋晚期。在工具方面,汉代有斧、锛、锤、凿、刀、锯、...
-
汉代陶器(第七章)
-
两汉墓葬(第八章、第九章)
汉代墓葬阶段特征 在西汉前期,统治阶级仍然习惯于沿用战国以来的竖穴式土坑墓,墓中筑木椁。...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