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抄
面对亚马逊等网络书店的冲击,我们实体书店的长处何在?我认为,首先是实体书拿在手里的感觉。大家购买之前,在书店里能看到实体书,并翻阅浏览。你来的时候也许没买到本来要买的,但实体书店还能提供机会让大家遇到之前并不知道的作者和书。第二个好处在于交流—和店员的交流,听听他们的推荐,这些实体书店才会有的交流和这种温暖。我们店也确实有一批常客,他们说“买书还是得在今野桑那里买”,我也会好好珍惜同这些客人的交流。 引自 专访今野书店社长今野英治 刚才我说过的,书店存在的意义不只是卖书。最重要的是跟周围产生关联,努力成为社区所需要的一分子,让自身具有社会性。书店占着这块场地,我们希望对大家有用。具体来讲,可能是店员的微笑、打扫、给别人的帮助等等的hospitality。 引自 专访COW BOOKS创办人松浦弥太郎 我把这些zine买回来,摆在这里给日本朋友看,也就是想分享一下我的这种感受。现在的日本人很容易陷人一种孤独的优越感,觉得自己很特别。你看现在书店里的所谓畅销书中,有很多礼赞日本风潮的,什么日本人很有创造力啊、日本怎么这么厉害那种。我对这种眼光狭隘的想法感到特别尴尬。当然,过于谦卑也不行,但这种自大的想法会导致排斥主义。在日本,有小部分人对国外某个地方的人有“hate speech(仇恨言论)”。这群人,我觉得反而是没有办法沟通的。我想通过海外的那些zine告诉大家,其实其他地方也有这么多有意思、有创意的人,希望通过海外的zine,大家能够海阔天空。 引自 专访POPOTAME店主大林えり子 目前的zine可以分两种:一个是作品集,比如摄影师把自己拍的作品做成zine,自己发行;另外一种是杂志,内容偏向资讯类的,比如“奥涩谷的咖啡馆”等等。不管是哪一个类型的,目前zine的市场已经饱满,而我个人感觉,zine的魅力不如过去。刚开始的时候,每本zine都有个人发出的热情和力量,后来大家做得太漂亮了,圆滑、周到、不会出错,反而不太有意思了。 引自 专访SPBS店长铃木美波 话说回来,开店的诀窍首先是当地需求。之后得找个条件较好的位置,最好土地和房子都是自己的。理想的状态是把开店这事儿放在自己的“爱好”范围内。轻松、快乐(大笑)就是这样 吉井:最后想请教一下,贵号Fuji的由来。 太田:店名的Fui就是富士山。我自己非常喜欢富士山,它的形态非常优美。最初想给店起名为“Fuji Books”,但发现已经有书店用过了,所以就反过来称作Books Fuji。我已经爬过八次富士山了呢,还带了孙子一起去爬。 引自 专访Books Fuji创办人太田博隆 不管是开书店还是其他小店,最重要的是和当地的关系,得融人当地的社交圈和文化,要理解当地到底需要什么,这是很重要的。 引自 专访Books Fuji创办人太田博隆 开书店也好,开咖啡馆也好,可能你刚开始的时候就是因为喜欢,但凡是一件事到了一个程度和水平,你肯定会遇到新的问题,一定要面对它、处理它。比如,刚才我跟你讲的那个插画师,开始有了一点名气后,遇到之前没遇到过的问题,有人给你一个机会画插画,但你可能并不是特别感兴趣。这些问题如何处理,对自己的成长是很重要的。书店也是一样。 引自 专访Books Fuji社长太田雅也 记得当时石川先生跟我说,“你看的书多,对书的专业知识已经够多了。现在你把那些从脑子都卸下来,你要做出一个让人容易理解的书架。” 这句话给我的影响很大。他告诉我,把一件事情或一本书传达给对方的时候,要表现得更亲切,要容易理解。以尖锐、高高在上的知识分子的态度,是无法让更多的人理解书的魅力的。我想,刚离开ABC时候的自己,就是那样,有点maniac(着迷、狂热)。若一直是那样,恐怕我做不出现在的工作。 引自 专访BACH代表、选书师幅允孝 吉井:书的种类实在太多,每天都有新刊。这种情况,我们很容易把自己出手的范围控制下来,只愿意翻阅自己熟悉的东西。就像网络搜索一样,网上信息太多,看上去什么都能搜索出来,但实际上,我们自己能观照到的信息,还是限于自己比较熟悉的范围。 幅:是的。而且现在网络的方便性,导致大家更加要求“效率”。现在畅销的大部分书,就是给大家提供快速解答的。什么“让你三个月减五公斤”、“按照这个习惯生活,你能达到幸福”之类的。大家看看这种答案和书的定价,加上读这本书所需的时间来算一算:这本书1000日元,大概花两个小时能看完…好的,买吧。可是,书本来不是这样的东西。看书的最大收获不是你获得某种答案,而是在你心里产生一个疑问。产生疑问的过程才能让你心里充满喜悦。从这个角度来看,书是一种工具,是一把钥匙,让你思考,是让你不停地思考一辈子的伙伴。它的价值绝不能用那种效率来计算的。 引自 专访BACH代表、选书师幅允孝 这还有一个秘诀,也是为什么不能靠问卷的原因:你不能直接问对方要哪一本书,也不能问对方喜欢的作家是谁。这个路子是错的。若你问了这些,对方当然会期望你的选书项目中有那本书或那位作家所有作品。这样的书架,没有什么惊喜,也没有偶遇。只能让对方确认,他认识的书在这儿,这很无聊。调查的目的,不是要问他认识哪些作家,是要问出更深层次的需求。 引自 专访BACH代表、选书师幅允孝 我看书,很少让自已勉强看完一本书。有时候自己选的一本书,看了几页不知为何看不下去。比如我有一次看保坂和志的《未明的斗争》看了一半就停掉了,若遇到这个情况,我把书放在马桶上方。我家那里有一个专门的书架,把没看完的书都放进去,每天都有机会看到它们,总有一天有心情看其中一本的。《未明的斗争》我停了四个月,可一旦有了心情,三天就看完了。 吉井:所以您是倾向于同时读几本书的“并读”派,而不是“精读”派? 幅:看情况吧,一般情况下,我会一口气买下几本书,看看这本又看那本。看书的心情每天都不一样,就像你的身体情况,你今天很想吃肉,但明天也许有点感冒,就想吃清淡点的东西,嫩豆腐上撒点葱末,加生姜那种。今天也许你很会看重量级大作家的书,但明天没心情,那就看漫画也挺好的。 看完的书怎么放,若某一本书我觉得很好看,那就放在离自己最近的地方,书桌上的书架最前面那些位置。感觉还好的,就放在后面一点的位置,其他就放在另外一个房间。不过,书是不能藏起来的,总得要放在能看到的地方。哪怕是一天只有一秒钟,你有机会看到它的书脊,你的大脑就会认出它的存在,帮助让你想起它的内容。对我来说,这就是和电子书不一样的地方。电子书我也会看,挺方便的。但看完的电子书,我很少再读一遍。若觉得不错,我还是把纸质书买下来。我自己分析这是为什么,我想,我还是喜欢自己的生活里能感受到书的温度和它具体的存在。 引自 专访BACH代表、选书师幅允孝 吉井 说到电子书,有些人认为以后的纸质书需要一种附加价值。您认为,日后还能够被人所喜爱的纸质书,需要什么因素? 幅 没有过多的装饰,比较直接表达作者的一种热情和冲动,这样的纸质书人们比较会想留在自己手里吧。就是没有那种迎合潮流的打算,而保有创作初期那种热情的书。 引自 专访BACH代表、选书师幅允孝 吉井 您看书,虽然范围很广,但好像还是有一个核心。怎么看书,怎么买书,我很容易陷人困惑。您能给我一些建议吗? 幅 凭感觉就好,别那么紧张。去书店的时候,你身上带的东西注意不要很多,东西尽量少,至少两只手得是要空着的。别忘了带钱,而且多带一些。比如你遇到2800日元的书,比一般的新刊还贵一点,但你觉得有点儿意思,那么还是要买下来。这就像猎人一样,哪怕你没听说过这个作家,只要你觉得书中的某一小部分有意思,那么这个直觉你是可以相信的。说到底,看书是一种与身体相关的动作,你身体告诉你的直觉,是值得相信的。现在是网络时代,大家都忘记聆听自己的声音。我想至少在书店,你可以好好用你的直觉寻找猎物。 还有,估计很多人去书店的时候,看的书架是比较固定的。我建议还是每个书架都要看,书店每一个角落你都要走一遍,随时注意有什么书引起你的兴趣,就像一只猪在松林里寻找埋在土里的松露一样。 说到读书,很多人认为读书越多越好,比如“我今年读了两百本书”等等。看书越多越厉害那种想法,我觉得是错的。是否看完一整本也不是很重要,更重要的是,一本书里面的某一个部分的文字一直留在你心中,和你一体化的那种感觉。说白了,我们看完一本书,里面的内容多多少少都会忘记的。不然,也没办法看下一本书,是不是? 引自 专访BACH代表、选书师幅允孝 吉井 之前我在贵店B&B买过的文库本明信片正是book pick orchestra推出的。选的一句挺有意思:“看来,中国人能够接受没有糖的生活,而一且没有肉,他们会觉得好像到了世界尽头。”打开包装一看,原来是邱永汉先生写的《食在广州》(1996年,中央公论社),这种偶遇让人印象深刻。我在中国生活了十多年,确实感觉到在中国人生活中,肉占有的位置比较特别。我对这句话很有共鸣,看到这一句就毫不犹豫地买了。 内沼 创造一次书和人的偶遇,需要一种机缘。比较传统的机缘是,你看到书店里平铺的封面,觉得很好看,或者是一个书店店员手写的POP广告。我们的想法就是要将这种机缘扩展到书店和图书馆的外面。 说到底,现在我们周围的书和图书相关的信息实在太多。日本每年有八万种新刊出来,你在电车上看到新刊广告,到书店就看到店员用心手绘的POP,打开Twitter你的朋友又推荐一部小说,上课老师也给你一堆“必看”的专业书,书店平铺的图书封面全都很吸引人…除非你特别懂书或有明确的目的,否则到书店很容易陷入困境,不知道看什么,最后站着翻了几本杂志就走掉。文库本明信片的基本概念是将一本书相关的信息重新整理出来,并集中在一两个句子里。 当然,只靠一两句话来选的书,你读了不一定觉得好看。但你想想看,关于一本书的信息有多少,300万销量的畅销书,你不一定会喜欢;朋友强力推荐的一部小说,你也不一定会觉得有意思。那么,若你觉得一本书里的一两句有意思,是不是值得看一看呢?如果从一本书中摘引的话很巧妙,这一句话,它本身会带有一种吸引力,也能够创造一次很有意思的机缘。书和人,人和人,都是这样的。你的朋友给你介绍一个女孩子,哪怕她是朋友为你细心挑选的,你不一定就会喜欢她。但有天你在居酒屋一个人喝酒,旁边随便坐下来的女孩子你却觉得有意思,莫名其妙就喜欢上了。机缘就这么回事儿。说到底,Book Coordinator的工作就是绞脑汁做出这种机缘罢了。 引自 专访本屋B&B经营者、Numabooks代表内沼晋太郎 踏进模索舍,舍员不会跟你说“irasshaimase(欢迎光临)”。店里看书、选书,店员不会管你,反正他总是忙别的事,不时有人来找他们。你离开时也不会说什么。人来不拒、去者不追,可能在这儿我找不到想要的书,但你总会感觉到,荒地般的自由和它的寂寞、宽容。 引自 荒地般的自由、寂寞和宽容
93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