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把握未来(1935-1936)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为了躲避国民党的多次围剿,红军开启两万五千里长征,从江西出发,到贵州、南下云南、北上四川,最终到达陕西延安。长征期间毛泽东军事才能得到最大发挥,长征的胜利使其他人对毛泽东心服口服,他在中共中央的地位显著提升。长征把红军不怕艰苦、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精神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 长征的目标:(最开始长征只是撤退) 1、突破江西蒋介石的包围困境 2、与西边的苏区汇合 3、在其他地方建立新的革命根据地,继承江西苏区的政权 4、在新的根据地开启全国抗日 5、选择新的领导机构 与蒋介石领导的国民党之间的对抗: 1、湘江之战——走出江西包围圈,敌人的第四道封锁线 1)李德和博古等左倾冒险主义领导的策略:直线线路 2)蒋介石:准确预测到红军向西北的的线路,且有强大得多的军事武器 3)结果:策略正中蒋介石的下怀,突破封锁但损失惨重,红军从8.6万减到5万 4)中共反思: ①战术错误(28个布尔什维克缺乏军事经验,博古当时只有26岁,没有打过一枪;李德是共产国际派来的没有打过仗没有军事训练的军事顾问,不会说中国话,当时毛泽东42随,朱德已有近十年的军事经验) ②无法实现与湘北贺龙的苏维埃汇合 ③毛泽东提出进入敌人力量比较弱的贵州,然后与川北的共产党军队汇合 ④卸掉太重影响行军速度的负担:家具、印刷设备和整套文件档案等 ⑤根本性问题: a、28个布尔什维克的观点——中共是处于临时转移的国家政权 b、毛泽东的观点——有计划进行疏散而缓慢成熟起来的政治运动,把回归土地作为渐进方式夺取全国政权的一步 2、进入贵州: 毛泽东策略:佯攻战略 1)乌江之战:一个连的部队在显眼的山顶上暴露,国民党以为是大部队,正中埋伏,实际红军大部队在国民党后方发起进攻,好一个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2)占领遵义:在附近村庄抓住俘虏获取驻军信息,红军穿着国民党军装,说着当地方言,吹着军号,没等到守军反应,在夜里进入城中 遵义会议:1935年1月,在遵义召开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毛泽东成为中共最高层领导人,黄埔军校出身的周恩来辞去军事委员会的职务,敦促毛泽东担任,对毛泽东的态度由之前的批评转为支持 毛泽东提议通过了一系列决议(主要是军事思想): ①敌强我弱,须集中精力打歼灭战(非常灵活地运用在各种战役中) ②不打无把握之仗,大踏步 到达贵州后,召开遵义会议,确定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央领导层 2、飞夺泸定桥: 蒋介石:断了从云南到四川的路,没留下一艘可以渡江的船, 毛泽东:找到了突破口,那个路口的国民党军纪松懈,备共产党卸下了武装,成功渡江 蒋介石:在碉堡上死守,拿走红军侧的一半的木板 毛泽东:22个战士二十多岁的年轻人背着手榴弹一边铺木板一边炸碉堡,最后只剩5个战士活下来,他们上场时已做好战死的准备(以前读语文课的时候,没觉得飞夺泸定桥是这么惨烈),他们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的精神都感染了国民党,有100人加入共产党 毛泽东胜 党内斗争: 在四川与张国焘领导的红十四军汇合后,朱德跟着张国焘选择了另外一条线路(一年后朱德返回跟着毛泽东),其余人跟着毛泽东(红军分两队北上表明党内斗争很严重) 毛泽东的家庭: 弟弟毛泽覃作为留在江西骚扰国民党的共产党员之一,没有参加长征,5个月之后死于敌手; 毛泽东与贺子珍的两个小儿子未到行军年龄,托付给两位农民照顾,后来没有公开资料显示他俩是否还在世
娟儿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第四章:组织工作
读书感悟:1921—1927年,是国共两党合作建立到分崩离析的阶段,中共二大至五大依次召开。毛...
-
第五章——斗争(1927-1935)
读书感悟: 一个8年,在起义失败、被中央撤职的双重打击下,毛泽东依然坚定地选择继续革命,...
-
第六章 把握未来(1935-1936)
-
第七章 抗日(1936-1945)
读书感悟: 为何陕西成为中共抗日的总根据地? 1、陕西这片土地上还是一片贫穷、苦难、愚昧:...
-
第八章 圣人(1936-1945)
读书感悟: 在战争中毛泽东通过自己的策略和思想赢得了大部分人的尊重,开始作为中国的领袖。...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