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火流星 Falling Fireball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早期成果在瑞士专利局取得。
爱因斯坦提出“光量子”的假说
奇迹年:
1666年,23岁的牛顿为了躲避瘟疫,回到乡下的老家度假。在那段日子里,他一个人独立完成了几项开天辟地的工作,包括发明了微积分(流数),完成了光分解的实验分析,以及对于万有引力定律的开创性思考。
在那一年,他为数学、力学和光学三大学科分别打下了基础,而其中的任何一项工作都足以让他名列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科学家之列。
1905年,在专利局里蜗居的爱因斯坦在这一年写了6篇论文:
3月18日,关于光电效应的文章,成为量子论的奠基石之一。
4月30日,关于测量分子大小的论文为他赢得了博士学位。
5月11日和后来的12月19日,两篇关于布朗运动的论文,成为分子论的里程碑。
6月30日,题为《论运动物体的电动力学》的论文,(“狭义相对论” )
9月27日,关于物体惯性和能量的关系,这是狭义相对论的进一步说明,并且在其中提出了著名的质能方程E=mc²。
Part.3
1923年康普顿完成了X射线散射实验,光的粒子性被证实。
1911年10月30日,第一届索尔维会议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召开(“巫师盛会”)。
索尔维会议Part.4
尼尔斯·波尔
也是一个帅哥汤姆逊发现了电子,提出了葡萄干布丁模型。
卢瑟福模型:电子像行星一样绕着原子核运行。
两种原子模型恩内斯特·卢瑟福(Ernest Rutherford)的实验室被后人成为“诺贝尔奖得主的幼儿园”,卢瑟福一生至少培养了10位诺贝尔奖得主。他的头像出现在新西兰货币的最大面值--100新西兰元上面,作为国家对他最崇高的敬意与纪念。
卢瑟福Part.5
巴尔末公式
巴尔末公式一个大胆的想法在玻尔的脑中浮现出来:原子内部只能释放特定量的能量,说明电子只能在特定的“势能位置”之间转换。也就是说,电子只能按照某些 “确定的”轨道运行,这些轨道必须符合一定的势能条件,从而使得电子在这些轨道间跃迁时,只能释放出符合巴尔末公式的能量来。
1913年,波尔发表了三篇论文,分别题名为“论原子和分子的构造”,“单原子核体系”和“多原子核体系”(伟大的“三部曲”)。
树隐江流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第一章:黄金时代 Golden Age
Part.1 1887年,海因里希·鲁道夫·赫兹(Herinrich Rudolf Herts)的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
-
第二章:乌云 Dark Clouds
Part.1 开尔文在20世纪初提了物理学的两朵“乌云”: 第一朵指迈克尔逊-莫雷实验(物理史上著...
-
第三章 火流星 Falling Fireball
-
第四章:Into the Mist 白云深处
Part.1 1922年,斯特恩——盖拉赫实验证明电子在空间中的运动方向是不连续的。 这个实验从根...
-
第五章:曙光The Dawn + 第六章:Two Sides of One Coin 殊途同归
1925年,海森堡、恩斯特·帕斯库尔·约尔当、波恩 (Matrix矩阵)提出了矩阵力学。 狄拉克从...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