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页
书籍虽遭了两度浩劫,但读书的人原没有死完,所以秦博士叔孙通带了一百多个弟子归了汉,被他招到关中的又有鲁儒生三十三人,他们议定了汉家的各种制度。秦御史主柱下方书的张苍,明习天下图书计籍,归汉后做到丞相。最重要的,是鲁孔子庙堂里藏的孔子衣、冠、琴、车、书,世世相传,到汉二百余年不绝;诸儒又讲乡饮和大射的礼节在孔子冢上,这冢地大至一百亩。所以这两次的大焚烧,书籍固然受到极大的损失,但只要用心搜集,还不难积聚。只是楚、汉之间四方起兵,打了八年,其后抵抗匈奴,削平叛臣,费了好多力气,已没有余力顾到文化的建设。又秦始皇禁止私家藏书的法律,汉初还继续行用,到惠帝四年(公元前191年)方始废掉。当国的大臣周勃、灌婴之类都是武人出身,也不高兴提倡学问。自从战国末年的大震荡,直到汉室的安定,约有六七十年,在这时期中,文化的空气消沉了,研究的工作停顿了。无论哪种事情,只消数十年没有人提倡经营,就会烟消云散。试看八股文和试帖诗,自从停止科举以来,到今不过五十年,已经老年人不讲了,中年人不懂了,少年人简直不知道有这回事了;再过不了几年,连卖旧书的摊子上也会绝迹了。然而在科举未废之时,何等如火如茶,有哪一个读书人不尽力钻研的! “六经”,固然不至像八股文一样地仅作敲门砖,但经过这长期的停顿,懂得的人日少,存留的本子也大减,实在是一件必然的事实。这就是汉代的经学所以纷歧的主因。 …… 武帝建元元年,借着选举贤良方正的机会,崇儒学而黜百家。五年,他又置“五经博士”。从此以后,博士始专向儒家和经学方面走去,把始皇时的博士之业“《诗》、《书》”和“百家之言”分开了。这是一个急剧的转变,使得此后博士的执掌不为“通古今”而为“作经师”。换句话说,学术的道路从此限定只有经学一条了。这比之始皇的以高压手段统一思想还要厉害。二千余年来没有生气的学术思想就在这时行了奠基礼。武帝立的为什么叫做“五经博士”?只因文、景之世仅立了《诗》、《书》、《春秋》三种,还缺《礼》和《易》,所以他给补足了。博士之数本来是很多的,到这时,既把百家之言的博士取消,剩下来的就没有几个人。后来到了宣帝、元帝的时候,又加立了几家博士。当时只要我讲的经和你讲的两样,而你我所讲的都给人看作有理由,便可各立博士,都置弟子员。因为博士的官不算小(汉初时每年的俸禄四百石,其后增至六百石;内迁可为奉常、侍中,外迁可为郡国守相、诸侯王太傅等职),所以引得人眼红,常想标新立异,取得一个地位,以致经书愈讲愈乱。这又是汉代经学所以纷歧的一个主因。 引自第80页
56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