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2页
- 页码:第252页
以前没有“笔记”功能的时候写的全书笔记,全部为摘抄。
第一章 相对论的真相 || 富人嫉妒更富的人 1.人们很少做不加对比的选择。多数人只有到了具体情境里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2.我们不但喜欢拿事物作比较,还喜欢把容易比较的事物集中做比较——避免把不容易比较的事物做比较。 3.“诱饵效应”是秘密的原动力。 第二章 供求关系的谬误 || 为什么珍珠无价? 1.我们一旦以某一价格买了某一产品,我们也就为这一价格所锚定。 2.锚具有持续效应,对当前的价格是这样,对未来的价格也是如此。 3.基于其他人的行为来判断事物的好坏,以决定我们是否仿效,这就是“羊群效应”。“自我羊群效应”,发生在我们基于自己先前的行为而推想某事物好或不好。 4.事实上,需求并不是完全独立于供给。我们对加个变化的敏感度事实上很大程度上可能是两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对过去价格的记忆,和我们想与过去决定保持一致的欲望,而根本不是我们真正的偏好或需求大小的反映。 第三章 零成本的成本 || 为什么免费的东西让我们花更多的钱? 1.由于人类本能地惧怕损失,免费的真正有活力是与这种惧怕心理联系在一起的。 第四章 社会规范的成本 || 为什么我们白干活高兴,干活挣钱反而不高兴? 1.我们同时生活在两个不同的世界里——其中一个世界由社会规范主导,另一个则由市场规范来制定法则。 2.一旦社会规范和市场规范发生冲突,社会规范就会退出。 3.金钱,到头来,经常是最昂贵的激励方式。社会规范不仅成本较低,而且往往更有效。 第五章 性兴奋的影响 || 为什么“热烈”比我们想的还热? 1.我们所有人,不管有多“善良”,都会低估激情对我们行为的影响。 2.在一种情绪状态中观察另一种状态是困难的。 3.世上没有所谓的完人。事实上,我们可能是多个自我的组合体。 第六章 拖沓的恶习与自我控制 || 为什么我们想做的事去却老是做不到? 1.为了眼前的满足放弃长远的目标,这就是拖沓。 2.拖沓问题人皆有之,那些认识到并承认自己弱点的人能够更好地利用设计好的工具帮助自己战胜它。但是即使那些认识到自己拖沓倾向的人也不一定对自己的问题有完全的了解。 第七章 所有权的高昂代价 || 为什么我们会高估自己的一切 1.我们人类本性中有三大非理性的怪癖:第一种怪癖,我们对已经拥有的东西迷恋不能自拔;第二种怪癖,是我们总是把注意力集中到自己会失去什么,而不是会得到什么;第三种怪癖,是我们经常假定别人看待交易的角度也和我们一样。 2.所有权包含我们称之为“独特个性”的东西。其一,我们在某种事物上投入的劳动越多,对它的感情越深……另一种独特个性是我们在实际拥有所有权之前就对某物产生了拥有的感觉。(虚拟所有权) 3.所有权不仅局限于物质的东西。它对于人的观点、看法也同样适用。一旦拥有了一种观念——不论是有关政治还是体育……我们或许对它会过度热爱、依恋……我们对它难以割舍……它转变为一种意识形态——僵化而且顽固的意识形态。 第八章 让门都开着 || 为什么多种选择使我们迷失主要目标? 1.我们为了一些不一定重要的事情疲于奔命,却忘记了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下功夫。 2.一般来说,在明确目标指引下,我们都会努力追求最大程度的满足。 3.手忙脚乱地去保持所有选择是愚人的游戏……我们需要把有些“门”自觉地关闭掉。 4.在两种相似的选择中做出决断应该比较简单,但是事实并非如此。 第九章 期望的效应 || 为什么期望什么就会得到什么? 1.预期可以形成成见。 2.同样的偏见可能影响我们对世界其他方面的体验。这种偏见化思维,实际上是绝大多数冲突升级的主要源泉。 3.我们被固有的信念所禁锢,它使我们对某些事实视而不见,我们需要一个未曾被我们预期所影响的第三方。 第十章 价格的魅力 || 为什么50美分的阿司匹林管用,1美分的不管用? 1.总的来说,有两种机制能够形成预期,使安慰疗法与安慰剂起作用。其一是信念;第二个机制就是条件反射。 2.熟悉未必产生轻视,但它确实产生预期。 第十一章 性本善还是性本恶 || 为什么我们不诚实? 1.有了适当的机会,很多平日里诚实的人也会作弊。 2.一旦在诱惑下作弊,作弊的程度并不像人们通常认为的那样,与害怕被发现有直接关联。 3.亚当斯密有个脍炙人口的回答:“大自然在为社会创造人类的同时赋予他们两种本质欲望,一是取悦他的同类,另一种是不愿意得罪他的同类。大自然教导他对同类的幸福感到愉悦,对同类的不幸感到痛苦。” 4.既然人们把成本收益分析法应用于诚实的行为,他们可能同样把成本效益分析法应用于不诚实的行为。 5.当我们的所作所为符合社会伦理,超我就感到愉悦;否则就会感到不快。 6.我们的确看重诚实,想做诚实的人。但问题在于,我们内心的诚实尺度只有在考虑重大越轨行为时才被激活。 7.鼓励人们诚实的并不是十诫的条文本身,而是出于对某种道德准则的深思。 8.腐败的现象到处可见。(有篇文章标题:道德专家、伦理专家的职业道德问题) 9.如果在受到诱惑的瞬间得到有关道德的提醒,我们可能保持诚实。 第十二章 性本善还是性本恶 || 为什么现金能使我们更诚实? 1.有了适当的机会,很多平日里诚实的人也会作弊。 2.一旦在诱惑下作弊,作弊的程度并不像人们通常认为的那样,与害怕被发 现有直接关联。 3.亚当斯密有个脍炙人口的回答:“大自然在为社会创造人类的同时赋予他们两种本质欲望,一是取悦他的 同类,另一种是不愿意得罪他的同类。大自然教导他对同类的幸福感到愉悦,对同类的不幸感到痛苦。” 4.既然人们把成本收益分析法应用于诚实的行为,他们可能同样把成本效益 分析法应用于不诚实的行为。 5.当我们的所作所为符合社会伦理,超我就感到愉悦;否则就会感到不 快。 6.我们的确看重诚实,想做诚实的人。但问题在于,我们内心的诚实尺度 只有在考虑重大越轨行为时才被激活。 7.鼓励人们诚实的并不是十诫的条文本身,而是出于对某种道德准则的深 思。 8.腐败的现象到处可见。(有篇文章标题:道德专家、伦理专家的职业道 德问题) 9.如果在受到诱惑的瞬间得到有关道德的提醒,我们可能保持诚实。 第十三章 啤酒与免费午餐 || 什么是行为经济学,哪里有免费午餐? 1.人们有时甘愿牺牲消费快感来突出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 2.我们受大脑思维的束缚,某些错误一犯再犯。 3.行为经济学家相信人们容易受到来自周围环境(我们称之为情境效应)中无关的情绪、短视以及其他形式的非理性因素的影响。 4.我们都是棋盘上的小卒子,对棋局里的多种力量认识不多。我们通常认为自己稳坐在驾驶座上,对自己的决策,对自己生活的方向具有至高无上的操控能力;但是,可惜啊,这只是我们一厢情愿的认识,它反映的是我们的欲望——我们对自身想当然的认识——而不是现实。 5.尽管非理性司空见惯,但并不是说我们都不可救药了。 引自第252页
95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