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酝酿
103.戴季陶从一开始也是非常热衷于共产主义,不仅是陈独秀最开始建党小组里面的重要人员,还是第一个筹划把《共产党宣言》译成中文的人,邵力子得知后,向他推荐了陈望道。 戴季陶命运的转折点是1911年12月25日,他采访海外归来的孙中山,心中无限敬佩。孙中山也看中了这位才华横溢的年轻人,从此,他成为孙中山的忠实门徒。本来戴季陶参与了陈独秀的中共组党任务,但孙中山知道后,骂了戴季陶一顿,从此,戴季陶离开中共。 104.不论是邵力子、李汉俊、戴季陶、也不论是沈玄庐、张东荪以至陈独秀,都曾在日本留学,都懂日文,最初这些秀才都是从日文版的图书中懂得马克思主义的。 108.张东荪是典型的叶公好龙式的“社会主义者”,当听到维经斯基要建党时,首先吓倒了张东荪,退出了组织建立共产党工作。 121.李达有一次参加同学们抵制日货的运动,把日本生产的文具堆在操场上,用火烧毁。点火时,发觉火柴也是日本货。于是出现尴尬的一幕:点火的同学在点火之后,不得不把这盒日本火柴留下来,因为倘若把这盒火柴也烧掉的话,下一回烧日货就没有火柴了。 125.茅盾北大毕业,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很早就与毛泽东相识,在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担任国民党宣传部的秘书,而此时毛泽东担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1928年7月,茅盾亡命日本,与党组织失去联系。1940年,茅盾受新疆军阀盛世才迫害,从乌鲁木齐逃往西安,遇到朱德后来到延安,毛泽东热情接待了老朋友,茅盾希望恢复党组织生活,但毛泽东认为其留在党外更有利于革命事业,直到去世后恢复党员身份。 129.“书记”一词,在中国倒是古已有之,古时的书记,是指主管文书的人,后来是指抄写员,陈独秀担任了“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首任“书记”。
100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