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摘录
第一章:
人们期待好女孩和“完美”女孩完全置身于良好的关系中,那么失去这种关系、孤身一人便成了女孩隐性攻击文化的锐器。
男人将攻击视为控制环境和捍卫尊严的方式,而女人则认为攻击会结束自己所处的关系。
对孤独的恐惧有着压倒性的力量。实际上,霸凌目标最常向我回忆起的是孤独感。
第五章:
我们的文化教女孩说起了绕口令,陷入越来越紧张、越来越不自然的境地,在其中纠缠不清。我们既要求女孩大胆,也要求她们胆小;既要求她们雄心勃勃,也要求她们有所节制;既要求她们性感,也要求她们矜持;我们既教导女孩迅速行动,也希望她们静待时机。但这种绕口令终将导致玩家在痛苦的旋涡中走向崩溃。
游戏结束。在这种不确定该怎样培养女孩的文化环境中,孩子们被迫承担我们的困惑。面对我们含糊不清的教导,女孩决定迂回行事,她们推断:进行暗中操控——结合权力和被动——是获取权力的最佳途径。媒体巩固了这种迂回的文化,鼓励女孩表里不一、绕弯回避。
这种间接文化反映了兼顾两者的愿望——既给予女孩一切,也要对她们进行限制,也就是“可以,但是”模式:可以,你可以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一切,但是,必须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可以,女孩可以竞争、可以获胜,但是,必须保持谦虚、自我克制、矜持。走得太远,打破平衡,哪怕并非有意为之,都可能让你被列为自以为是的女孩。
这种间接文化渗透了女孩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媒体将欺骗色情化,看到他人一本正经的外表之下藏着更真实、更危险的欲火,就会挑逗我们的神经。想象一下,羞怯的图书馆员束起头发,将胸部、臀部藏在过时的裙装之下,双眸在一副大眼镜下躲闪。这就是“努力掩饰”的女孩,看似甜美,实则在表面之下酝酿罪恶。这种不直接表现性感的女孩将“好女孩、坏女孩”的二元对立演绎得淋漓尽致。
害怕被人说“自以为了不起”、将坚定或自信的女孩妖魔化,打压的正是女孩走向成功最需要的行为。信心和竞争是成功的关键工具,但它们会打破女性应遵从的规则。公开竞争有损“好女孩”人格。例如,思考一下争强好胜的女孩为何会给人以“不友善”、针锋相对的感觉。竞争意味着渴望比别人优秀,竞争和制胜关乎不让别人得到你想要的东西。
嫉妒感违背了社会对她们的期望:女孩必须保持完美和自我牺牲精神。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