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论证道德合理性的启蒙筹划为什么必定失败
上一章:具体概念
我想证明的是,任何形式的筹划都必定失败,因为在他们共有的道德规则与训诫的概念和他们的人性概念中共有的东西之间,存在着一种根深蒂固的不一致。这两个概念都有各自的历史,并且它们之间的关系只有依照这种历史才可以理解。 引自 第5章 论证道德合理性的启蒙筹划为什么必定失败…………………………………………… 【作为历史渊源的道德体系的一般形式(三重构架)】:未受教化的人性,理性伦理学的劝诫,实现目的而可能所是的人性 ● 基本结构: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 ● 目的论体系中,**偶然所是的人**与**实现其本质性而可能所是的人**,存在根本对比。伦理学预设了对人的目的的某种解释。 ● 有神论信仰的框架中:目的论指令as well as神定法表达 道德言说的双重标准:什么样的行为能通向真正目的,什么是由上帝颁布、由理性把握的法律命令。
【拒斥目的论的人性观】 ● 新兴神学家:理性的力量已被人的堕落摧毁,消除了“实现其目的而可能所是的人”的概念 帕斯卡尔:理性是计算性的,在实践领域只能涉及手段,对目的必须保持沉默,功绩在于认识到我们的信念最终建立在自然、风俗和习惯的基础上。 ● 因此,道德命令无法诉诸人性来证明其合理性 ● 道德训诫与人性事实之间联系的消失,在18世纪道德哲学家的著作中初露端倪,“没有任何有效论证能从全然事实性的前提推出任何道德的或评价性的结论”
● 排除所有功能性概念的论证(which in 亚里士多德,包含核心的功能性概念-本质目的的人) “当且仅当人被视为一个先于并分离于一切角色的个体时,“人”才不是一个功能性概念。”
【结果】 结果1:道德概念和论证特征的缺失 结果2:道德判断也改变了意义和蕴含,不再是事实陈述 社会政治后果:道德概念的抽象变化总是体现在实在、具体的事件之中 后果2:被创造的个体意味着什么,在情感主义文化中起了什么作用-下面探讨
未白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第3章 情感主义:社会内容与社会语境(情感主义自我的处理)
关于情感主义自我的处理 a)不同于康德眼中道德话语的差异(是否以道德为根据的人际关系,区...
-
第4章 先进文化与论证道德合理性的启蒙筹划
社会史中的某些关键性事件改造、分裂并广泛地置换了道德,从而造成了那种具有特殊的关系形式...
-
第5章 论证道德合理性的启蒙筹划为什么必定失败
-
第6章 启蒙筹划失败的某些后果
● 【功利主义和康德筹划的两种尝试】,在力图使它们成功的过程中,思想的变革与社会的转化都...
-
第7章 “事实”、解释与专门知识
【转变】:“启蒙时代”剥除解释与理论、直面事实与如其所是的经验。 经验主义:试图用“经验...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