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第三章 上 山 >> 以西方人眼光来看,非洲城市的丑陋,这些铁皮屋厥功至伟。这种观点泰半带着民族优越感:茅草屋“美丽如画、质朴原始”,铁皮屋则是“贫民窟”。 ◆ 第四章 可耻的马林诺夫斯基 >> 英国地图素来讲究陆地测量式精准,在景观呈现上,和我手中的法国地图大异其趣。法国地图很少有渡河处、教会尖塔等标记,而是大幅介绍餐厅与美丽景点。光看我的法国地图,会误以为轻轻松松便可从一处充满感官享乐的地方到达另一处。 >> 熵:热力学名词,后来用以引申代表系统的无序性与混乱度。熵越大,越混乱。 ◆ 第五章 带我去见你们的首领 >> 我看过不少文章盛赞蝙蝠的飞行能力超级优秀。一派胡言。热带蝙蝠飞行总是迎头撞上障碍物,制造可怕的碰撞噪音。它们特别擅长迎面撞墙,扑翅掉在你的脸上。依照我的“田野必备”名单,我会强力推荐网球拍;迎战满屋蝙蝠,它具有毁灭性效果。除此之外,布朗牧师还拨冗驾临,告诉我蝙蝠携带狂犬病毒。这对我的高烧梦魇贡献良多。 ◆ 第六章 你的天空清朗吗? >> “今日,你的天空可清朗?”“非常清朗,你呢?”“我的天空也很清朗。” ◆ 第七章 啊,喀麦隆:祖先的摇篮 >> 西方人常忘了人必须经过学习才能辨识照片。我们自小接触照片,即便是各种不同打光、扭曲的镜头,依然可以辨识照片中的物体,毫无困难。多瓦悠人没有视觉艺术的历史,仅能辨识几何图形。 ◆ 第十三章 英国异乡人 >> 让数学家颇感困扰的矛盾之一是爱因斯坦的时光旅行者。他以极高速航行宇宙数个月,回到地球,却发现已过了十年了。人类学旅行者正好相反。他进入到另一个世界,在那里待了不可思议之久,思索宇宙之谜,快速老化。当他回到家乡,却仅仅过了数月。他种下的橡实并未长成大树——时间太短,嫩芽还来不及探头;他的小孩并未变成大人;唯有最亲近的朋友,才注意到他曾离开过一段时间。 ◆ 第一章 再访杜阿拉 >> 几杯酒下肚后,我们发展出海外碰到同胞时很容易迸发的短暂热烈友谊。他诉说自己的故事,他目前的工作似乎和内陆地区的援助计划有关——制造外销的罐装果汁。这原本是台湾的援外计划,后来因为喀麦隆承认中共,遂告终止。 ◆ 第十章 追逐的刺激 >> 人类学里,“喜欢与否”常是用来评估你是否了解一个民族的标杆。背后的逻辑是这样的:如果一个人类学家不喜欢某个异民族的某些事情,这是民族中心主义。如果他对这个异民族的某些行为不表赞同,那是他受到错误标准的影响。人们经常忽略人类学家最不喜欢的文化往往就是他自己的文化(也就是他最了解的那个文化)。至于人类学家的“喜欢”,则不受非难苛评。他如果喜欢研究对象的某些文化面向,绝不会有人批评他民族中心主义或错用标准。 ◆ 第十三章 结束与开始 >> 人类学另一铁律是当你研究的异文化看起来越来越正常,就是你该打包回家的时候了。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