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能够无所畏惧地表现自己的人,便能体会到活着的快乐;与人面对面也敢呈现自我的人,心底会涌出一股强而有力的力量。
一个害怕遭人抛弃者无法打心底信赖自己,因此会不知不觉地绷紧全身肌肉。
成长动机”,是为了满足基本欲求、实现自我的欲望而驱动。相反地,“匮乏动机” 则是因为缺乏安全感、归属感或亲密关系等基本欲求时,为了填补不足而起的动机。
当我们为了得到他人赞赏而采取行动,这时行动本身会让人赤裸裸地回想起自己的懦弱,以及自己缺乏价值的不堪。
孩子甚至会为了得到父母喜爱,而否定自己感到欢愉的体验。他们嘴里说出的每一句话都是父母爱听的,举止态度都是父母所中意的。因为,倘若他们不这样做,父母就会面露不悦,这正是 “不要做你自己” 的信息。当孩子开始放弃自己的感受方式,断了自己心中的念头,便会丧失自我。
他们认为,只有自己成功时,才能得到对方的爱;唯有自己说出对方喜欢的话语,才能得到对方的青睐。但如果没有继续这样的行为,说不定在某一天就会被对方抛弃。而这样得到的结果是,他们对于周遭的期待会过分敏感,并压抑自身的意愿。
心理成长不够完整者若要以真实的面貌与他人正面接触,便会感到莫大的压力。
他们无法忍受如此之大的压力,所以努力扮演着一个虚假的自己,想尽办法获得对方喜爱。
父母是否会接受真实的自己,有没有这样基本的安全感将影响并支配这个人的一生。
具备基本安全感的人能够敞开胸怀做自己,而缺乏这种安全感者则会处处看人脸色,把他人的价值观看得比自己还重要许多。
对他们而言,活着的目的是扮演“让他人接纳的自己”,而不是“做真正的自己”。
“缺乏自我” 的人只能通过与他人比较,借此掌握、摸索自己,也就是这样,他们老是留意别人的一举一动。
本以为母亲会保护自己,但母亲却为自保而舍弃了孩子。经历这些痛苦经验的人将来无法信赖任何人
让小孩怀着被抛弃的不安,等于是威胁他们:“要让你死!”
就连对自己的母亲,也得扮演一个乖孩子,沦为他人的精神奴隶。
若想达成自己的愿望,多多少少会对旁人造成一些麻烦,而这正是百依百顺的人办不到的。
有精神官能症倾向的人,无论大小事都会担忧令周遭的人困扰。他们觉得,与其增添别人的麻烦,不如别接受他人的好意。
比起他人的认同,更要紧的,是拥有勇气选择自己所确信的,并且有勇气不断做出选择。
成人后,依旧害怕破坏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成为一个无法表现自我情感的 “好人”。
这些好人经常抑制自己对别人的敌意,举止才能彬彬有礼。因为心里对他人怀有敌意,避免让情绪浮上台面,只得死板地坚守着礼仪,待人接物小心翼翼,采取殷勤奉承的态度,十分周到。
之所以对秩序与礼节的态度很固执,如此谨慎细心的背后,是为了于内心深处封锁敌意。
隐藏起自己的实际感受,就称为压抑。因为不想承认真实的情感,于是把它逼进潜意识的领域里。
不必 “压抑” 就能生存下去的话,任谁都不会“压抑”。
因为渴求关爱与攻击性情绪有所冲突,渴求的念头便被抑制下来。
作为一个人,即使父亲是个重度精神官能症患者,孩子也怀有被爱的愿望。
人类的心理成长过程,必须不断接纳遭到排除的自我。唯有走过这段,才能抵达终点。
当母亲有精神官能症倾向,孩子会把小时候得到母亲认同的自己视为 “好的自己”,而母亲不中意的部分则当作 “坏的自己”。孩子会排除 “坏的自己”,于是内心有了纠结。
游戏玩到忘我,必须热衷到这种程度,才称得上是真正的玩乐,促进心灵成长。
孩子们能够感觉到玩乐不足时的不满足感,可成人却无法理解自己内心的不满足感从何而来。
他们隐藏了自己真正的动机,为了获得他人称赞,而不断违背自己的本意
有些人全心投入工作,真正的动机可能是为了逃避面对 “自己不值得人爱” 的悲惨情感,“工作中毒”实则是为了防御自身的不安感。
你会对什么样的人有好感?是那种为了让别人喜欢自己而刻意去做了某些努力的人吗?不,绝不是这样。
想刻意留给对方好印象,根本没有任何意义。
还不如把精力用来发展自我,这么做反而对人际关系有加分效果。
当人想给他人留下好印象时,通常会装模作样,表现出超乎真实的模样,这就是问题症结
他依旧认为,自己的存在并不受欢迎,只不过是因为有贡献,才得到允许,可以留下来。
忧郁亲和型人格的特征是 “无法向人借力”,更精确地来说,就是无法欠人情债。
他们无法相信,毫无矫饰的自己就足以得到喜爱,能够被接纳。
一个人对自我价值越缺乏自信,就会越重视与对方的关系。
乖孩子努力想逃离不安感的掌控,使尽全身的气力逃跑,在倒下前都一直在逃。但不管他如何逃窜,也无法逃离不安感的手掌心。结果还是被抓到,且被吞食入肚。
精神分裂症患者 “缺乏对自我价值的期待,只能抓住与他人的关系,勉强地主张自我存在”。
他们单方面地寻求束缚,同时又憎恨着束缚。
他们的心理需要某个能够支撑心灵的人,但没想到最后那个人却变成束缚自己、压迫心理的对象。
扮演乖孩子的时候也好,心神耗竭后也罢,他们内在的冷漠是一成不变的。就看驱动他内在的是 “冷漠” 还是 “不安” 比较强烈。
内在的不安就像一条鞭子般打在身上,带给肉体无限痛苦。这条名为 “不安” 的鞭子,是带给心灵无限折磨的源头。
自卑感强烈的人因为恐惧他者,导致无法掌握别人的真实面貌。把不值一提的人误认为是了不起的人物,同时过度意识到自己的欠缺,而对那份欠缺给予过大的好评。
美国心理学者约翰 · 哈维(John Harvey)所说的 “假名现象”,指的就是这种心理状态。这类人尽管获得成功,仍缺乏自信。他们对于自身的成功,丝毫感受不到是自己达成的;成绩如何亮眼,他们始终认为自己不配。
假如人们在小时候,个人价值曾被剥夺,日后即使功成名就,那种认定自己是假货的感觉依旧会挥之不去。美国心理学者约翰 · 哈维(John Harvey
被否定的人将会沦为奴隶,即使日后他们得到多少认同,都只是奴隶想获得主人的认可罢了。他们努力获得他人认同,就像奴隶想得到主人认可一样。
他们对心理所依赖的对象,忍不住怀有憎恨。但在心理上却依靠着对方,不得不压抑住自己的攻击性
若原本压抑住的攻击性不针对外人,就会反过来朝自己攻击。
忧郁症患者的 “规范意识” 是过剩的。而所谓的规范意识过剩,就是“把一切赌在认真努力上”。他们不懂变通、棱角分明,内心的欲望与规范完全不协调。由于一板一眼又紧张兮兮,碰到一般人觉得稀松平常的事物,也会累到浑身无力。
这种人对玩乐有罪恶感,老是神经紧绷。如果被认为懒惰,他们会为此感到受伤,于是更加拼命努力,但成效不佳。即使对工作有热忱,却承受着疲倦以及慢性折磨。
他们总是小心翼翼地避免暴露缺点,结果反而过度紧张,导致精力耗竭。
最要紧的,是拥有规范以外的活下去的支持。若只是紧紧抓着规范不放,永远都只会被不安罩顶,不满也将持续蔓延。如果不做点儿什么事情,他们就会觉得自己一文不值。
一旦与别人亲近,他便会开始觉得和对方相处很腻烦。
“彼得 · 潘型” 的人会非常重视新朋友,对于自己原本亲近的人则开始感到烦躁。
当一个人认为自己活着必须依赖某样东西,心中便会存在依赖感与罪恶感。
容易感到难堪的人害怕被拒绝。因此,他们无法与人相处,也无法对人打开心房。
人没能获得充分的母爱,便会怀有强烈的自卑感。为了甩掉这样的自卑感,他们会满脑子盘算并逼迫自己:要高人一等、工作要有效率、要快快熟睡、要赚大钱、要努力放松、要投入享乐…… 但却使得他们更痛苦不堪。这表示此人 “无法停留在当下”,也正是拒绝自己的表现。与其被母亲拒绝,宁愿拒绝自己,结果竟然却更令他们焦躁。
幼年时期他们的渴求遭逢挫败,便自行塑造出一个 “不被爱的自我形象”。为了克服这个遍体鳞伤的自我形象,他们只能紧紧抓住 “理想的自我形象”。
对自我受创的人来说,首要之务是得先察觉到,幼年时期受挫时,误把憎恨的矛头指向了自己。同时也必须自觉,发现自己并未经历过心理成长必需的体验。
察觉到自己是因过高的自我期许而遍体鳞伤,以及因心灵丧失弹性与活力而煎熬不已。
所谓的乖孩子,是心理上遭到 “去势” 的小孩。这种人永远都拘泥在 “为人儿女” 的角色,而无法成为成熟的人。
对他来说,心理上的自立,等于是对他所依附的父母的一种“谋反”。
缺乏依靠就无法独活的人,绝对会想尽办法找到另一个能依赖的人,也就是父母的替代品。
当父母照顾孩子时,若表情愉悦,那么孩子对自己的存在意义将满怀自信。
比起未来孩子长大后在社会上所得到的功成名就,父母照顾孩子时脸上洋溢的满足表情,更能赋予孩子自信。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