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上篇 道经
和其光,同其尘。 调和它们的优点,从而使它们都有一定的缺陷。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无所仁爱,把万物视同草、狗一样;圣人无所仁爱,把百姓视同草、狗一样。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人们说的做的越多,产生的事物就越多,处境就会越发困窘,不如遵循着不偏不倚的适中原则行事。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因此圣人先把自己放在别人的最后,反而能够站到别人的前面;把自身置之度外,反而有利于自己的生存。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水善于施恩泽于万物而从不与万物相争,安居于众人所讨厌的低洼之地,所以说水的特性基本上符合大道。 夫唯不争,故无尤。 正因为他们与人无争,所以也不会招来任何灾难。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开凿门窗修建房屋,正是因为有了房屋中的空间,才有了房屋的作用。所以说各种器物的物质部分给人带来的利益,而器物里的空间才使这些器物能够发挥自己的作用。 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 谁能够持久地像浑浊的大水那样去包容一切呢?世人总是要让浊水安静下来,慢慢加以澄清;但是谁又能够永远坚持这种安定清静的状态呢?世人又总是搅动这种清静状态,慢慢产生各种追名逐利的活动。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正因为他们从不与别人争夺,所以天下没有任何人能够争得赢他们。 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所以说狂风刮不了整整一个早晨,暴雨下不了整整一天。谁制造了这些狂风暴雨?是天地。天地尚且不能长久维持这种剧烈动荡的局面,更何况人呢? 知止可以不殆。 知道适可而止就能避免危险。 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可以把道看作是伟大的,因为它始终不追求成为伟大者,所以才能成为伟大者。 下篇 德经
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事物太强盛了就会走向衰老,追求过分强盛不符合大道德原则,不符合大道就会很快灭亡。 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自己坚持正直品德却不强迫人去做,发出光芒却不刺人眼睛。 治大国若烹小鲜。 治理一个大国就像烹调小鱼那样不要经常折腾它。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对付困难事情要在它还容易解决德时候开始,成就大业要从很小德事情做起。因为天下德难事都开始于容易的事,天下的大事都开始于一些小事。因此圣人始终不屈直接做大事,所以才能成就大事。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轻易许诺,势必缺少信用;把事情看得越容易,势必会遇到越多的困难。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按照个人意愿做事,就会失败;想把东西占为己有,就会失去。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如果结束时依然像开始时那样谨慎小心,就不会把事情办坏。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大自然的运行规律,是减损有余的而补充给不足的;人们制定的原则却不是这样,是减损不足的去奉献给有余的。 既已为人,己愈有;既已与人,己愈多。 尽全力去帮助别人,他自己反而变得更加富有;把一切都给予别人,他自己反而变得更加充实。
555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