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生从戎
【舆论主动权《讨粤匪檄》】曾国藩衡阳练兵,历经种种磨难,几乎如无中生有一般,变出了一支前所未有的大军。此刻十余万太平军正在各处攻城略地,清朝的国运已日薄西山,这支将要出征的大军却不知前途如何。曾国藩谦虚地回禀朝廷:“事之成败,不暇深思,饷之有无,亦不暇熟计,但期稍振人心而作士气。” 誓师东征,大战在即,当然少不得要写一篇传世檄文争夺大义名分,桐城派出身的曾国藩遂亲自动手,写成《讨粤匪檄》。太平军发布的《奉天讨胡檄》,不讲上帝教教义,专讲满汉之别,以“兴汉反满”来动员天下义士。太平军以种族立场来动员,加之军纪严明,战绩辉煌,各处士绅纵然对太平天国的迷信不屑一顾,却也不敢大肆反对,底层民众则赢粮景从,从者如云。曾国藩与之针锋相对的《讨粤匪檄》,只能回避满汉问题,转而谈文明礼教。 这篇檄文辞藻不算华丽,起承转合也不够精妙,算不上古代第一等的文章,但其煽动力,却比选入各种语文教材的骆宾王《为徐敬业讨武瞾檄》高了数倍。太平天国的教义倡导平等,这对底层民众有巨大吸引力,《奉天讨胡檄》中的满汉问题,更是让反清会党跃跃欲试。不料曾国藩找到了问题的要害:洪秀全反对孔子,反对儒家,是以异教而反名教。按照传统的夷夏观念,洪秀全信洋人的上帝,就不再是华夏之人,太平天国不但不能代表华夏,反而成了蛮夷。历史学家罗尔纲先生曾评价说:“这篇檄文,就从这些地方来刺激人心,使人民就是平素抱种族的观念,同情于洪秀全的人,也将视上帝教为异教,而反为他们自己的信仰,他们的身家财产以反抗太平军。” 曾国藩的檄文,以保卫名教的文化卫道而对抗洪杨的族群观念,以数千年之文化信仰,迫使大众在孔孟和洋神之间选边站队,以文化的对抗模糊了太平天国战争的阶级属性,抢占了道义的制高点,赢得了舆论的主动权。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