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484
实际上正是30年代中后期为50年代的德国打下了基础。50年代整个德国社会 工作努力,政治化程度不高,出现了“经济奇迹”。30年代末,多数德国工人虽有程度不同的犹豫,但都已经融入第三帝国。他们可能并不信服其主要的意识形态教条,对纳粹政权频繁要求欢呼和支持也感到厌烦,对其没有带来更高程度的经济繁荣感到恼怒。他们可能在很多方面都对生活牢骚满腹,私下讽刺和挖苦元首和某些纳粹机构。但是就像很多人的回忆呈现的那样,无论是借助怎样的手段,第三帝国至少给了他们稳定的工作和收入,魏玛时期的经济困难和经济灾难都被克服了。就凭这个,德国工人中的绝大多数都觉得纳粹政权可以忍受,尤其因为有组织抵抗的可能性很小,表达异议的代价太高。二战爆发前夕,德国工厂和各种工作场所确实广泛存在着非正式的、个人化的不服从现象,但这绝对不是什么“反对”,更谈不上是“抵抗”,这些不服从现象从来没有让第三帝国统治精英感受到真正意义上的危机。 引自 第四节 承诺与现实
62人阅读
brucas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第一节 “战胜失业”
让女性离开劳务市场来减少男性失业率,这种方法并不是1933年才有。实际上政府在1924年为维护...
-
第二节 中产阶级的命运
但是,所有职业团体都在第三帝国最初几个月的整合中丧失了最基本的自主权利,各式各样的职业...
-
P484
> 查看全部8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