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不喜欢还是不擅长?
转型的导火线
很多人在视图转型前,一定有一个导火线。或许是一个发生在职场的事件引发了某个情绪。或者是因为家庭的某个矛盾,引发了某个情绪。这种情绪,会让你产生一个念头:现在的这份工作做不下去了,真想换一个新的环境或者新的岗位。
产生一个新的问题
当有了一个念头或者期待后,相当于产生了一个新问题。继而,就会带着这个问题寻求解决方案。这也是决定每个人是否能走向转型之路的转折点。
因为每个人的认知、思维、资源决定了对该问题解决的思路不同。我们尚且用基础的好坏来区分。基础好的人解决问题的思路清晰,知己知彼,更容易决策自己的下一步走向。对于基础略微差一些的人,既不知己也不知彼就会陷入一种决策混乱的状态。
当产生了混乱就会导致两种结果:
1、放弃,继续在现有岗位原地踏步。大不了也就是继续忍受痛苦,反正已经忍受了这么久。就像是夫妻之间有了孩子后很难离婚,沉没成本过高时,越不容易放手。
2、前行,顺着问题走。不知己就先了解自己,不知彼就去搜集了解。兵来将挡之势。当然,在前行的路上必定布满荆棘,转型的问题会接踵而至。
知己是转型的前提
转型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而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需要先知己,决定了是否能高效转型、转型成功的关键。
最近,在探索、学习转型问题时,发现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很多人在转型时,最关心的核心问题是必须要找到转型的方向也就是新的职业定位。认知中就天然认为这个喜欢是能找到的,找到定位也就一定会大展宏图。
昨天,我看到一句话:“人不会喜欢一件不擅长的事。正是因为做好了,才会喜欢。爱一行干一行是天赋,干一行爱一行是修炼。”回想转型前的那个导火索,80%想转型的人都是因为不喜欢现有工作而想换新的赛道。那我们可以尝试自问:这个工作到底是不喜欢?还是不擅长?如果是不擅长,换一个新的赛道就有把握能努力做到擅长吗?
所以,如果定位到擅长的问题。那就是能力提升的问题了。其实,可以通过成就事件的梳理去验证这个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就像是律师办案,所有问题或成绩都必然有历史的痕迹可以证明。
STAR法则梳理成就事件
- S-solution,情景。事件是在什么情况或背景下发生的?
- T-task,任务。在该事件中,你的任务或者目标是什么?
- A-action,行动。在该事件中,你的通过什么知识或技能,实现或达成了怎样的目标?
- R-result,结果。事件的结果如何?你在过程中学到了什么?
可以梳理让你特别有成就感的事情,无论结果大小。如果有成绩或数据支撑的事件会相对更容易梳理出自己的兴趣或优势。
在梳理后你会有新的发现
你会发现成就事件中,从A-action行动部分,梳理出的知识和技能结果不同。有的能梳理出知识或技能,有的只能梳理出个人的特质或才干。
而对于知识或技能,相对更容易迁移到新的领域中,也就是更贴近价值变现,也会更容易建立自己的新赛道。
当梳理后你发现自己没什么知识或技能时,那验证的结果就是截止目前我们还未取得在一件事的擅长程度,更谈不上喜欢了。
最后,引用@奚奚师姐在我这个话题中的观点作个小结:
人很难找到所谓的“真爱”。见异思迁是本性,趋利避害也是本性。所以用“喜欢或者不喜欢”来评定一件事要不要做,做的好不好。本就是一个很低层次的评断。
维维酱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第一章:从现象到本质:说透职业转型这件事
后疫情时代,对职场人、打工人的影响除了肉眼可见薪资待遇的被迫下降之外,还有就是人人自危...
-
到底是不喜欢还是不擅长?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