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抽象与征兆、意识形态
1. “真实抽象”的本体论身份与无意识的身份的一致性,这个存在于“另一个场景”(another Scene)中的符指链(signifyingchain),是绝对引人瞩目的:“真实抽象”就是超验主体的无意识,是客观的—普遍的科学知识的支撑物。
2.于是我们最终看到了征兆的维度,因为征兆的一个可能的定义也会是“一种构型(formation),这种构型的一致性暗示了主体一方的一无所知”:主体可以“享受他的征兆”,只要他对征兆的逻辑一无所知——征兆得到成功阐释的标尺,正是该征兆的烟消云散。
3. 意识形态最初级的定义,或许是出自马克思《资本论》的那个著名短语:“他们虽然对之一无所知,却在勤勉为之。”(28)意识形态的这一概念,暗示了某种基本的、创构性的质朴(constitutive na6veté)。它是对自己的预设(presupposition)的误认,它是对自己得以成立的有效条件(effec‐tive conditions)的误认,它是下列两者间的距离与歧异:一是所谓的社会现实,一是我们对所谓社会现实所作的扭曲了的再现(distorted repre‐sentation),我们对所谓社会现实的虚假意识。这也是可以把如此“质朴意识”(naive consciousness)提交给意识形态批判程序的原因。意识形态批判程序要达到的目标,就是引导质朴的意识形态意识(naive ideological consciousness)前行,一直到它认识到自己得以成立的有效条件,认识到它正在扭曲的社会现实,并通过这种行为消解自己。在更为复杂版本的意识形态批判中,比如在法兰克福派确立的版本中,这不仅仅是按事物(即社会现实)“本来的样子”看待它的问题,不仅仅是摒弃意识形态的变形景观(distorting spectacles of ideology)的问题;重要的是要明白,离开了所谓的意识形态神秘化(ideological mystification),现实就无法再生产自身。面具不仅正在掩藏事物的真实状态,意识形态的扭曲已经成为事物的本质。
这种存在只有在被误认和被忽略的前提下,才能再生产自身;一旦我们审视它“本来的样子”,这种存在就会化为乌有,或者更确切地说,一旦我们审视它“本来的样子”,这种存在就会变成另一种现实。这也是我们要避免使用揭面具、撕面纱之类的简单隐喻的原因。面具和面纱是用来隐藏赤裸裸的现实的。我们可以理解,何以拉康在其名为“精神分析的伦理”(The Ethic of Psychoanalysis)的讲座中对那个解放性的姿势(liberating gesture)——最终大喊“皇帝陛下一丝不挂”——敬而远之。正如拉康所言,关键在于,皇帝即使穿了衣服,但在其衣服下面,他还是一丝不挂。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