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粉丝、盗猎者、游牧者
根据歪果仁的写作思路,在提出自己的观点时,得先总结前人/ 社会大多数 所持的观点,作者在这里认为媒体和公知塑造的粉丝形象扭曲不堪,粉丝文化被粉饰修改,“将‘事实’嵌入了更广阔的粉丝身份的‘神话'(mythology)语境中。”(p.10)作者还发现,喜剧电影中的精神变态粉丝一般为男性,或者去男性化、去性化,而色情化粉丝形象几乎全是女性。(p.14)总的来看,粉丝一直被视为“疯子”或者崇拜错误对象的狂热者,他们的兴趣都从根本上迥异于正常人的文化体验,他们的精神状态也远离正常生活。(p.15)
为什么前人会得出上面的结论?作者从皮埃尔·布尔迪厄的“品味”(taste)角度作出阐释。简单概括一下,“品味”好比用以区分社会阶层的审美标准,将人分为三六九等。但是评价“品味”好坏的标准又来自于某个垄断话语权的阶层,在书中作者认为学术权威人士就属于这类人。作者认为,美学上的厌恶往往导致全盘到的交流障碍和社交障碍(p.15),即在这里so-called支持高雅文化的群体与支持流行文化的粉丝之间对话阻隔。所以,特定美学框架下被视为非理想的物品往往会受到批判,被指责为对消费者有害或有负面社会影响......对粉丝文化的刻板印象与主导文化等级秩序受到流行文化侵犯时产生了恐惧心理的投射。(p.16)譬如,20C50s的嬉皮士运动也能够反映亚文化的反叛特征。除此之外,不只是粉丝话语与主流话语间存在矛盾,粉丝内部也有严格的等级区分。
但是作者并不赞同上述内容,转而从米歇尔·德塞杜的“盗猎”(poaching)提出自己的看法。
德塞杜将文本的生产和接收分为两部分,分别是作者和读者。“盗猎”,意在表达读者积极寻求文本并阐释属于自己的启发性意义。其中,读者宛如草原上的游牧民,能够从一个文本游弋往另一处,采用的策略是“战术”;而作者就是生产固定意义的“地主”,采用的策略是“战略”。德塞杜认为,作者和读者之间存在对文本的所有权、一遗产是的控制权间的争夺关系......读者默认一直居于被动权威释义的位置,任何偏离文本固定意义的解读都会遭到负面评价,因为他们没有正确解读作者意图。(p.23)一言以蔽之,德塞杜将流行阅读视作读者将文本打成碎片并带上明显个人风格重新组装的文化拼贴,从有限文本材料中抢救出针头线脚以表现自我的社会经验。(p.25)
“地主”和“游牧民”的矛盾在粉丝和制作方中尽数体现。一方想要维护自己的控制力,另一方又在极力创作颠覆原文本,没有真正赢家。延伸一下,权力与对权力的反叛似乎自古以来都是个话题,只不过反映在了各个领域里。譬如,陈胜吴广要起义、教员说要革命,弗洛伊德说要反抗父权、女权主义者说要平权,好多好多,亘古不变。
除了对德塞杜的阐释,詹金斯还谈了下斯图亚特·霍尔,在这里简单提几句。霍尔的主导(dominant)、协商(negotiated)、对立(oppositional)暗示着读者在接受文本时具有稳定、固定、单一的立场;而德塞杜“盗猎”模型则强调意义生产的过程和流行解读的流动多变性。(p.32)这就是结构主义者和非结构主义者的区别了,如果是写论文的话,结构主义易于提出元理论,而流变则显得更高明。
但是不可否认,德塞杜的思想仍存在两个问题:(1)他以为读者和读者间是独立的;(2)他以为作者和读者间没交流。(原文请看P43;44),因此,亨利·詹金斯提出:同人文本,是受整个粉丝圈的社会习俗、审美惯例、解读策略、可用技术资源和技术水准制作的。粉丝拥有的不止是从大众文化中攫取的针头线脚,相反,他们拥有的是从媒体提供的符号原材料上建筑起来的整个文化体系。(p.47)
xwf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卷首采访+致谢+引言
亨利·詹金斯写这本书的时候美国的参与式文化发展刚起步(1980s~1990s),“粉丝圈还隐藏在...
-
第一章;粉丝、盗猎者、游牧者
-
第二章:文本如何成为现实
这章的时代印记过于明显,粉丝间增加友谊传递情感的方式还寄托于录像带,于是我就在想现在应...
-
第三章:粉丝批评家
1. 粉丝是无权利的精英。(p.83) 2. 洪美恩“情感现实主义”(emotional realism)。粉丝在...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