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尔凯郭尔对黑格尔的批判:回溯性概念的阐释
路觉觉觉觉觉觉 (向死而生)
读过 黑格尔《逻辑学》开篇
概而言之,我们能够从一切我们通常所理解的思想和存在之所是中抽离出来并产生出纯存在思想;我们也能够从这个纯存在思想是抽象之结果这一想法中抽离出来,从而使我们仅着眼于纯存在本身。实际上,如果我们认真地思考抽象——也就是“排除”或者“转移目光”——究竟意味着什么,那么我们的抽象活动的结果就只能是纯然直接的存在思想,从这一纯然直接的纯存在中,已经排除掉了它是一个结果这种观念。 正如我们已经看到的,黑格尔并不认为这种抽象行动要求我们将纯存在是抽象活动的中介了的产物这一观念从我们心里给整个地消除掉。我们仍然充分地意识到这一事实,只不过我们将它排除于我们对纯存在的思考之外。作为哲学家,我们知道纯存在是我们这一方所采取的抽象活动的结果,但我们只关心它作为存在的纯粹性。 因而,对于黑格尔来说,抽象并不是要将我们知道的所有事情都给完全地倒空,而是要从我们正专注于其上的特殊思想中排除掉有关我们是如何抵达该思想的我们所知道的一切。这也就是要定睛于存在作为直接的存在究竟意味着什么,而不是存在作为抽象活动的中介了的结果究竟意味着什么。 用克尔凯郭尔的术语,人们可以说,只要我们在《逻辑学》中自始至终都意识到那些历史的条件和解释学的条件(这些条件使得范畴演绎的发生不仅必要而且可能),那么对于黑格尔来说,反思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无限的或无止尽的。但如果说被理解为特殊的抽象活动的反思不是无限的,那么这也是正确的,因为它成功地承担了将我们始终反思地意识到的所有东西都从我们注意力的明确对象——纯粹的存在——中排除出去的工作。 克尔凯郭尔坚持《逻辑学》所预设的决定是非理性的,这个坚持是基于他的一个确信,亦即抽象思想的理性活动必然是无止尽的。然而,显而易见,如果我们认真地思考抽象究竟意味着什么,那么抽象就未必是克尔凯郭尔意义上无止尽的。但这也就意味着,并没有什么强制性的理由将黑格尔所说的决定视为一种对无止尽的思想循环的任性的或出于厌倦的中断。 事实上,没有任何理由不去接受黑格尔的主张,即:这种决定是抽象的、理性的思想自身的一个自由的行动,亦即要去思考纯存在的这一决定不过就是我们借以思考这种存在的抽象行动本身。 引自 克尔凯郭尔对黑格尔的批判 在克尔凯郭尔看来,黑格尔的开端并不是真正的开端,而已经是一个经过了反思的结果了(对反思活动的“抽离”总已经是一种反思性的抽离活动),因此开端不是直接的而恰好是间接的;而在谢林看来,抽象的开端不可能发展出具体丰富的结果,除非它预设了哲学活动所欲达到的目的,但这就与黑格尔在《大逻辑》当中的目的相反。
但是,作为开端的纯粹存在,一开始就是具有的东西,因为它包含着他物,即对非纯粹存在的否定。当然,这里似乎存在某种预设,而实际上纯粹存在只是一种直接,一种非关系性的东西,因而是范畴之外的“存在”本身,换言之,它是质料。抽象已经是一种不自觉的具体,因为它包含着就其直接的结构中所无法容纳的他者。严格从抽象出发展示抽象自身的内在失败,而不是撇开传统形而上学的成果从具体出发。黑格尔很清楚,无论这个具体有多具体,在开端处也即未展开前永远只能是抽象的。
而《大逻辑》从纯有到理念是一个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范畴越来越密集,概念越来越复杂。但是这一“过程”不是时间性的,只是我们思维活动需要一个时间去展示范畴,范畴(形式规定)自己已经总已经完成了。因此它并不是谢林批判的意义上的创世论,似乎先有一个纯存在,然后又发展出万事万物。实际上,我们思考的过程才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去一步步揭示已经存在的范畴,而范畴本身又总是独立地、现实地存在着。
这其实就是通过时间性的思维活动,揭示出总是已经在那里的范畴结构而已。在后的范畴是在先范畴的条件,因此它总已经内在于在先的范畴了,这个内在性就是通过逻辑演绎证明和展示的。所以纯有本身就具体理念性,这是范畴预先存在的必然结构关系,但只能从回溯性的视角出发去加以理解。所以过程又展现为纯有一步步演变,但实际上的理念却是纯有的前提。
那么,黑格尔当然不认为一个纯抽象的东西能发展出什么,他恰好是说“即使”像纯存在这样“看上去”如此抽象的范畴,也总已经是内在分裂/包含了他者性东西。换言之,所谓的无预设前提本身就是一种预设性东西,但我们选择纯粹存在作为开端,不是因为它排斥了多少关系性的内容,而是直接与关系性断裂,显现为一种直接性的直接性(空洞),因此纯粹存在又立刻是虚无的,它便在这种空洞和无法区分中表现为变易(过渡)。
所以,开端之所以开端乃是因为纯粹存在作为开端所显示出来的整个科学体系的意义,这种抽象开端不同于马克思主义者批判的“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逻辑学结构、恰好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忠实显现”那样——黑格尔那里不是从抽象发展到具体,而是从抽象开始“揭示”抽象的条件,回溯性的证明了在后的具体性(不是时间性在后,而是逻辑学结构性视域内的在后)恰好是抽象的条件(不是抽象、而是具体的条件)。
克尔凯郭尔主要是强调单纯的中介性或反思性只会无穷倒退,无法现实的开启一个逻辑进程。开端必须是某种非反思的东西(也就是说位于体系之外的东西),体系之外的东西才是真正的开端,而不是体系内的抽象东西才是开端。换言之,开端位于所开启的体系之外。而纯粹存在之所以是体系之外的,乃是因为它作为直接性是关系性的外部性东西,是无规定的东西。或者说被给予的,无法进一步反思的,我们不能对纯存在做更进一步的抽象了。最后,实际上可以发现开端的纯存在无法被范畴中介掉(因为范畴自身的存在是个事实而无法由理性推出),因此存在者总已经存在的事实就使得这一存在的“事实性”被规定为“自然”,或者被规定为外在于范畴的东西。在这里,范畴是形式,但范畴的“存在”是质料,因此自然无非就是这个世界“存在”的事实,或者说自然就是存在着的这个世界(范畴对应逻辑学,范畴的存在/质料对应自然)。
所以从回溯性的来看,克尔凯郭尔要说的,恰好就是黑格尔所证明的。只是克尔凯郭尔这个诘难针对错了,不是在开端,如果是在结尾那就对了(纯存在思想是反思与抽象本身中介了的结果)。所以《大逻辑》某种意义上是已经完成的东西,因为只有完成了,我们才能从纯有开始。所以《大逻辑》只是一部摄影作品(记录了概念演化并且回溯自身的过程),它不是正在开始的现实,因为它已经把现实给记录下来了(这一点拒斥了创世论或解释学意义上的论述),那就是理念回溯纯有的这一伟大过程。
尽管有人批判黑格尔这种洞见是本质主义,因为事物好像内在地会发展为它是其所是的东西。但是,一旦确定就总是开端的,就是从纯有看到理念,好像本身就具有了预设性、非历史的维度。但如果从回溯性概念来反驳就完全不一样了,这样子看黑格尔也不是纯建构主义或纯本质主义,而是调和了:从回溯性地来看某物已经预设了他物,这是本质主义的,但是视角却是自由的、建构的(必然性)。
路觉觉觉觉觉觉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宗教的角色
这并不是要否认宗教包含着比这种意愿更多的东西:黑格尔十分清楚,宗教讲述了一个有关上帝在...
-
黑格尔的语言观
黑格尔的主张是,他所陈述的那些范畴都是从思想本身的纯然存在中,而不是从任何特定的思维方...
-
克尔凯郭尔对黑格尔的批判:回溯性概念的阐释
-
哲学与日常语言
它并不描述日常经验“之外的”某个特定的本体领域,而是揭示出我们在生活的每一天都栖居于其...
-
作为本体论的黑格尔《逻辑学》
黑格尔并不主张《逻辑学》中的本体论伦的结构恰恰是如它们在自然中所呈现的那样为人所知的。 ...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