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115
1978年政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逐步过渡到了市场济,经济快速发展,社会财富急剧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文化消费能力也相应提高。然而,随着技术的进步,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种媒介相继德,纷分抢占传城市场。在这种环境下,电影业的发展已备受挑战、哥是认们外语水平的普遍提升使得字幕片大行其道,各种粗制滥造的译制成品的大量涌现,使得译制片的生存更是面临窘境。为顺应时代发展的浪海,各泽制单位不得不对自身进行调整,在译制片制作这块由计划体制统治了半个世纪的沃土里,市场化的种子正在悄然萌动。 一、市场化因素的出现 1995年,八一电影制片厂的王进喜开创了译制片制作走市场化的先河。第一部影片《阿甘正传》反响良好,1996年获得了第十六届“金鸡奖”最佳外国影片译制奖 2003年8月,电影局重新确认了国内有译制资格的四家单位,即上海电影译制厂、长春电影制片厂译制片分厂八一电影制片厂和中国电影集团译制中心。目前这四家单位中,除上海电影制片厂还基本沿用计划生产模式外,其他三家都进行了译制片生产的市场化尝试。
14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