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mo
p9 中国哲学史的分期
中国哲学发端于原始的阴阳说,先秦时期争论的“天人”“名实”关系问题,由荀子作了比较正确、比较全面的总结,达到了朴素唯物论与朴素辩证法的统一,仿佛回复到出发点,这可以说是完成了一个圆圈。秦汉以降,哲学上的论争后来归结到“理气(道器)”之辩与“心物(知行)”之辩,由王夫之作了比较正确、比较全面的总结,在更高阶段达到朴素唯物论和朴素辩证法的统一,完成了又一个圆圈。自鸦片战争开始的近代,哲学争论的主要领域是历史观和认识论,这两个领域后来都集中到“心物”之辩(意识和存在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化的过程中,吸取中国哲学的优秀传统,以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总结了近代哲学的“心物”之辩,仿佛是向荀子和王夫之复归,完成了一个相对独立发展的圆圈。这三个圆圈又可以分成若干更小的圆圈。正是这样一串圆圈构成中国哲学史发展的阶段,每经历一个圆圈,哲学向前推进了一步。所以,本书对中国哲学的论述分为三篇:先秦、秦汉至鸦片战争前、近代(1840—1949年)。
p10 哲学史上的认识论问题以及中国古代哲学的特点
哲学史上提出过的认识论问题,大体上可以概括为四个: 第一,感觉能否给予客观实在? 第二,理论思维能否达到科学法则,即普遍必然的科学知识何以可能? 第三,逻辑思维能否把握具体真理(首先是世界统一原理、宇宙发展法则)? 第四,人能否获得自由,即自由人格或理想人格如何培养? *自由人格也算是认识论问题吗?🤔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由于认识论与辩证法和逻辑相联系,与伦理学和美学相联系,因而是较多地和较长期地考察了上述后两个问题。逻辑思维能否把握宇宙发展法则的问题,发端于先秦的“名实”之辩;理想人格如何培养的问题,发端于先秦的“天人”之辩。“天人”“名实”之辩贯穿于整个中国古代哲学史,所以正是在对这两个问题的考察上,显示出了中国古代哲学的特点。
p12 中西伦理学的异同
道德行为包含着三个要素:第一,道德理想表现于人的行为,具体化为道德规范;第二,合乎道德规范的行为依据于理性认识,因此是自觉的行为;第三,道德行为应该是自愿的,是出于意志自由的活动,如果不是出于自愿选择而是出于被迫,那就谈不上行善或作恶。这些要素,西方的亚里士多德和中国的荀子都已经作了考察。虽然中国和西方的古代哲学家都指出道德行为要自觉自愿,但自觉是理性的品格,自愿是意志的品格,两者是有区别的。两者的这一区别,正是中西哲学在伦理学说上的不同之处。/信仰上帝,往往盲目而自愿;遵守礼教,往往自觉而并不乐意。这就形成了中国伦理学的特点,即比较强调自觉,而易陷入宿命论;西方伦理学的特点则是比较强调自愿,而易导致唯意志论。p14
p20 近代哲学对古代哲学的超克
中国古代哲学的特点中的优秀传统,如朴素的辩证法和重视道德的自觉原则等,在近代哲学革命的过程里得到了发扬,并在更高层次上结出了新的理论成果。同时,中国古代哲学的特点中某些不足之处,如对形式逻辑的忽视和对道德的自愿原则的忽视,在近代哲学革命的过程中得到了一些克服。但也应该看到,在长期封建专制下形成的某些腐朽的传统,如独断论的经学方法以及宿命论等,尽管在近代哲学革命中屡遭批判,但并未彻底克服。这不仅造成了近代哲学的缺陷,而且使这些腐朽的传统在十年动乱中再度泛滥。
p27 儒墨之争
孔子的忠恕之道,是人道原则与理性原则的结合,而墨子的“爱人如己”,却是人道原则与感性原则的统一。/p28孔子在政治上主张“正名”说,就是要按周礼规定的等级名分来匡正当时的现实状况。这从认识论来说,就是用概念去规定客观实在的先验论观点。孔子的“正名”说主要着眼于政治,而墨子则把“名实”关系作为哲学问题明确地提了出来。他说瞎子也会说白和黑这两个名称,但一旦你把白黑两种东西混在一起要他择取,他就茫然不知了,所以我们说瞎子不知黑白,“非以其名也,以其取也”(《贵义》)。墨子在这里朴素地表达了一个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重要思想:概念应该受实践经验的检验。如果只能从名称、概念上分辨,而不能在实际上识别事物,那就称不上真正有知识。 关于名与实是否相符合的标准问题,孔子认为真理标准就在人的理性思维中,而墨子却认为判断是非和真伪的标准是客观的。这个客观标准就是墨子所谓的“三表”或“三法”。他指出:建立一种学说的依据或判断一种学说的标准有三条:第一,“有本之者”,是以历史上圣王的经验为依据,“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第二,“有原之者”,是要考察人们的直接经验,“下原百姓耳目之实”;第三,“有用之者”,是把某种学说付诸实施,看它的社会效果如何,是否对国家、人民、百姓有利,“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非命上》)。这一“三表”说充分表现了墨子是朴素唯物主义的经验论者。他对人的感性经验抱有非常天真的信赖,相信感觉能给予客观实在,肯定人们能凭经验(见闻)来检验认识。他以为感觉所得的表象同实在事物是直接符合的,把感性原则加以绝对化,陷入了狭隘经验论。因此,他只是凭借虚幻的“众之耳目之实”,就肯定鬼神的存在是真实的。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