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页
第一、女人对月经的“羞耻与憎厌”
波伏娃将月经的开始描写为女孩的危机,这个女孩根本还没准备好来经,对此感到害怕、羞耻、憎厌、矛盾,但有时也因为变成一个女人而骄傲。 不管女孩事先是否得到过警告,月经的开始对她似乎永远是种不快与羞耻。波伏娃所说,这种羞耻与憎厌的一个根源,乃是拒绝接受阴性地位。因为女孩已经知道这种地位是次等的。月经带来的肉体限制,不论是自然或习俗上的限制,都象征了女人在男性宰治的社会中相对受限的生命。大部分女孩面对阴性成熟的态度是矛盾的:她们既肯定又拒绝自己是女人,分裂而异化。 我对女人经验与态度所做的并不全面的调查,似乎确认了波伏娃所记录的是一种普遍态度,其间隔将近半个世纪后,改变微乎其微。 就算是成熟女人,也往往会干有这种憎厌与异化感。中年女人一般把月经的过程说成是肮脏、混乱、分裂、困扰、忧惧之事。在她们的自我与他们来经的身体间,有一种距离感。月经是一种她们必须面对并处理的恼人事实。许多女孩和女人表示,她们经历到程度不一的与月经周期相关的身体疼痛、不适、心情或能量改变。然而,据一些研究指出,大多数女人拒绝认为自己得了经前症候群,因为她们知道此标签表示一种肉体或心理的失序。 引自第172页 第二、月经“知识”等于医学科学的这个假设,本身就可能导致女人对月经过程的异化感。
就算对生物学有比较正确的认识,女人对自己身体的异化感仍有可能增加,而非减少。不论男女,我们极少有人正确或完整地了解其他身体内部过程的生理学——例如消化或精子的制造。月经‘知识’等于医学科学的这个假设,本身就可能导致女人对月经过程的异化感。 较少用复杂的科学知识来表述月经过程的女人,比较会用自己身体变化的生活经验,及自己和他人处理月经的方法,来谈论月经。在这种较不客观化、机械化的陈述中,这种亲身经历的语言中,她们较少体验出对自己身体的异化感。 引自第176页 第三、女孩渴求的是实用知识,而非科学知识。
女孩渴求的是实用知识,而非科学知识。她们想知道怎样‘解决许多实际又讨厌的小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因为月经而在她们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加长型……(详见178页) 引自第178页 第四、二十世纪的美国文化将初潮及月经来潮的过程贬抑成只是另一种该丢弃的污物。
在二十世纪初的美国,月经在青春期女孩和女人生活中的意义有了重大改变——月经的文化诠释从一种限制情况到一种正常过程的转变。这也表示了一种解放。然而,二十世纪的美国文化却又为女孩和女人对其月经过程造成造出新的异化——当代两性平等的消费社会,却将初潮及月经来潮的过程贬抑成只是另一种该丢弃的污物。 引自第179页 第五、许多开始来经的女孩的矛盾感受,部分原因可能是文化的肯认及围绕着此肯认的适当仪式之阙如。
许多开始来经的女孩的矛盾感受,部分原因可能是文化的肯认及围绕着此肯认的适当仪式之阙如。被附加在来经之上的象征意象,不管是伴随或替代了医学解释,都能使许多女孩和女人较不对自己来经的身体产生异化感。 当女人更年长,来经会变得更例行事务化,是生活中一个被接受的部分。它已比较不是女人相系的核心,也变得更私人。不管我们想不想怀孕,我们都一样会觉得月经的再度来临是有意义的。每一个月的流血标记着重要的事件,为我们的生活打节拍,且有一定的规律。许多人仍然觉得月经。 然而,女人终其一生还是继续对此过程抱有某种负面观感。许多人仍然觉得月经令人困扰又厌烦。许多人仍然把月经形容成‘憎厌之事’、‘一场混乱’、‘眼中钉,肉中刺’,也仍然提到一种身体异化感。在这种异化感中,她们觉得肉体和情绪上的月经过程都非她们所能控制。 引自第180页 第六、当月经停止,女人才重新和身体统一。她们并不觉得自己身为人的身份有所减损,也确实有许多人说她们在更年期后反而感受到自己生命中最为积极的能量、企图心、性欲及世界观。
波伏娃在书中稍早处描述女人对更年期的态度,用的词语比较没那么负面或夸张。她说由于有更年期,女人才能才至少能‘摆脱物种的铁腕控制’。当月经停止,女人才重新和身体统一。‘现在女人从女性本质强加给她的奴役中解脱了,但她不该被比作阉人,因为它的活力并未被削弱。更重要的是,她不再是那种无法战胜的力量的牺牲品;她就是她自己,她和她的身体是一体的。 对女人更年期及更年期后之经验及感受的访问,似乎更证实了波伏娃的这种观点是较事迹且全面的图像。大多数女人觉得更年期经验没‘什么大不了的’,也很高兴能摆脱月经的困扰。整体说来,她们并不觉得自己身为人的身份有所减损,也确实有许多人说她们在更年期后反而感受到自己生命中最为积极的能量、企图心、性欲及世界观。 引自第180页
49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